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6页 |
1.1 燃油脱硫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1.2 常见的燃油脱硫技术 | 第22-45页 |
1.2.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22-23页 |
1.2.2 生物脱硫技术 | 第23-24页 |
1.2.3 吸附脱硫技术 | 第24-27页 |
1.2.4 萃取脱硫技术 | 第27-31页 |
1.2.5 氧化脱硫技术 | 第31-44页 |
1.2.6 ODS面临的挑战 | 第44-45页 |
1.3 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第二章 MCM-41负载类Fenton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 第46-63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2.2.1 试剂 | 第47页 |
2.2.2 仪器和设备 | 第47-48页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2.2.4 模拟燃油的脱硫实验 | 第49-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2.3.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0-51页 |
2.3.2 催化剂的小角XRD分析 | 第51-52页 |
2.3.3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2.3.4 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53-54页 |
2.3.5 催化剂的热重(TG-DSC)分析 | 第54页 |
2.3.6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4-56页 |
2.3.7 不同脱硫体系对DBT脱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8 不同的反应参数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9 不同FeCl_3/[pmim]Cl摩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10 不同硫化物脱除效果的考察 | 第59-60页 |
2.3.11 反应体系的循环性 | 第60页 |
2.3.12 萃取耦合催化氧化机理 | 第60-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SBA-15负载类Fenton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 第63-84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3.2.1 试剂 | 第64-65页 |
3.2.2 仪器和设备 | 第65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5-66页 |
3.2.4 模拟燃油的脱硫实验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3页 |
3.3.1 催化剂的小角XRD分析 | 第67-68页 |
3.3.2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Raman)光谱分析 | 第68-70页 |
3.3.3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70-71页 |
3.3.4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71页 |
3.3.5 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71-72页 |
3.3.6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72-74页 |
3.3.7 不同脱硫体系对DBT的脱除效果 | 第74-75页 |
3.3.8 不同煅烧温度处理的催化剂对DBT脱除效果 | 第75-77页 |
3.3.9 影响模拟油脱硫率的反应参数 | 第77-80页 |
3.3.10 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效果 | 第80-81页 |
3.3.11 氧化脱硫机理 | 第81-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HPW-IL/SBA-15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 第84-104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4.2.1 试剂 | 第85-86页 |
4.2.2 仪器和设备 | 第86页 |
4.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6-87页 |
4.2.4 模拟燃油的脱硫实验 | 第87-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3页 |
4.3.1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88-90页 |
4.3.2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90-92页 |
4.3.3 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92页 |
4.3.4 催化剂的SEM,TEM和EDS分析 | 第92-94页 |
4.3.5 不同催化剂对DBT的脱除效果 | 第94-95页 |
4.3.6 不同HPW负载量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95-96页 |
4.3.7 影响模拟油脱硫率的因素 | 第96-98页 |
4.3.8 不同含硫化合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9 催化氧化过程的反应机理 | 第99-101页 |
4.3.10 催化剂的循环性 | 第101-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HPMo-IL/SBA-15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 第104-125页 |
5.1 引言 | 第104-10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5.2.1 试剂 | 第105-106页 |
5.2.2 仪器和设备 | 第106页 |
5.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5.2.4 模拟燃油的脱硫实验 | 第107-10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4页 |
5.3.1 催化剂的小角XRD分析 | 第108-109页 |
5.3.2 催化剂的广角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109-110页 |
5.3.3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110-112页 |
5.3.4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12-113页 |
5.3.5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113-114页 |
5.3.6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114-115页 |
5.3.7 不同催化剂对DBT的脱除效果 | 第115-117页 |
5.3.8 影响模拟油脱硫率的因素 | 第117-120页 |
5.3.9 不同硫化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3.10 催化剂的循环性和脱硫机理 | 第121-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HSiW-IL/SBA-15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 第125-150页 |
6.1 引言 | 第125-12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6-130页 |
6.2.1 试剂 | 第126-127页 |
6.2.2 仪器和设备 | 第127页 |
6.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7-128页 |
6.2.4 模拟燃油的脱硫实验 | 第128-13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8页 |
6.3.1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30-132页 |
6.3.2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32-133页 |
6.3.3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133-134页 |
6.3.4 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134-135页 |
6.3.5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135-137页 |
6.3.6 不同催化剂对DBT的脱除效果 | 第137-138页 |
6.3.7 不同HSiW负载量对DBT脱除效果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6.3.8 影响模拟油脱硫率的因素 | 第139-140页 |
6.3.9 不同煅烧温度处理的催化剂对DBT脱除效果 | 第140-146页 |
6.3.10 氧化产物的考察 | 第146-147页 |
6.3.11 不同硫化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47页 |
6.3.12 催化剂的循环性 | 第147-1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7.1 结论 | 第150-151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7.3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4-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