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选》古注现存面貌 | 第16-37页 |
第一节 古注的规模与分布 | 第16-23页 |
一、李善引古注体例分析 | 第17-19页 |
二、胡刻本与明州本《文选》中古注的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三、其它版本《文选》中古注分布情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古注存世的其它途径 | 第23-29页 |
一、《隋志》与两《唐志》中古注著录情况对比 | 第23-25页 |
二、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中古注著录情况辨析 | 第25-27页 |
三、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所引类书中的古注略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古注羼入现象举隅 | 第29-37页 |
一、李善注与古注相互“掩盖” | 第29-32页 |
二、五臣注对古注的“明袭”与“暗用” | 第32-34页 |
三、李善注、五臣注、古注三者相杂的情况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文选》古注注释特点 | 第37-70页 |
第一节 注音 | 第37-44页 |
一、直音与反切使用的整体趋向 | 第37-40页 |
二、“某,音某”格式及其变体单纯注音 | 第40-41页 |
三、“某,音某”格式及其变体具备声训功能 | 第41-44页 |
第二节 释词格式 | 第44-48页 |
一、声训 | 第44-46页 |
二、分字而释 | 第46-47页 |
三、组词释字 | 第47页 |
四、近义释词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释词内容 | 第48-53页 |
一、释“繁博之物象”如百科字典的张载、刘逵注 | 第48-51页 |
二、释“往古之情思”如身临其境的曹大家、王逸、佚名注 | 第51-53页 |
第四节 释句 | 第53-62页 |
一、自由释义成为共同的追求 | 第53-54页 |
二、典雅古朴的曹大家、蔡邕注 | 第54-56页 |
三、首创句群释义的徐爰注 | 第56-57页 |
四、注论一体的沈约、刘孝标注 | 第57-62页 |
第五节 引书与释典 | 第62-70页 |
一、“征引式”训诂方式的萌芽 | 第62-66页 |
二、释典范式的确立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文选》古注价值 | 第70-95页 |
第一节 文献价值考述 | 第70-78页 |
一、古注保存佚书例考 | 第70-73页 |
二、古注条目成为现代辞书义项解释的重要参考 | 第73-74页 |
三、“案”语出自谁手与赋注中使用案语的意义 | 第74-76页 |
四、古注中的“对校”和“他校”成果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古注自由释义管窥 | 第78-95页 |
一、自由释义的概念 | 第78-80页 |
二、解经之争——言说方式自由化的契机 | 第80-82页 |
三、东汉篇章注和《楚辞》注对自由释义的传承和发展 | 第82-85页 |
四、文体变奏与注释新声 | 第85-91页 |
五、自由释义与文学评点的关系 | 第91-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