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2-24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3-21页 |
2.2.1 气象 | 第13-17页 |
2.2.2 流域水文概况 | 第17页 |
2.2.3 洪水特征 | 第17-19页 |
2.2.5 分期设计洪水 | 第19-20页 |
2.2.6 泥沙、冰情 | 第20-21页 |
2.3 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工程布置 | 第24-28页 |
3.1 研究区主要工程布置 | 第24-25页 |
3.1.1 河道清淤 | 第24-25页 |
3.2 拦河闸 | 第25-26页 |
3.3 拦河闸副坝工程 | 第26-27页 |
3.4 金属结构 | 第27-28页 |
第4章 闸址区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4.1 河段现状 | 第28-29页 |
4.1.1 石头口门水库概况 | 第28页 |
4.1.2 河道及滩地现状 | 第28-29页 |
4.2 河道水面线推求 | 第29-36页 |
4.2.1 现状河道水面线 | 第29-33页 |
4.2.2 水面线分析计算 | 第33-36页 |
第5章 饮马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选址分析 | 第36-57页 |
5.1 闸址拟定 | 第36-50页 |
5.1.2 闸址比选 | 第36-37页 |
5.1.3 拦河闸单孔净宽选择 | 第37-38页 |
5.1.4 闸孔总净宽选择 | 第38-39页 |
5.1.5 泄流能力计算 | 第39-40页 |
5.1.6 渗透稳定计算 | 第40页 |
5.1.7 闸室稳定计算 | 第40-43页 |
5.1.8 消能设计 | 第43-47页 |
5.1.9 翼墙设计 | 第47-49页 |
5.1.10 墩顶交通桥 | 第49-50页 |
5.1.11 拦河闸上下游河道防护 | 第50页 |
5.2 拦河闸副坝工程 | 第50-57页 |
5.2.1 坝轴线选定 | 第50页 |
5.2.2 坝型选择 | 第50页 |
5.2.3 坝顶高程确定 | 第50-51页 |
5.2.4 坝体结构设计 | 第51-55页 |
5.2.5 坝基础处理设计 | 第55-57页 |
第6章 闸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 | 第57-71页 |
6.1 闸址区地质概况 | 第57-59页 |
6.1.1 河道地质条件 | 第57-58页 |
6.1.3 拦河闸闸址区及其副坝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58-59页 |
6.2 闸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闸基渗漏和渗透稳定分析 | 第59-71页 |
6.2.1 闸基沉陷稳定 | 第59-68页 |
6.2.2 闸端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