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不同性质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深部过程与机制的制约

内容提要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3-22页
        1.1.1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3-17页
        1.1.2 高温高压条件下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1.3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热状态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24页
        1.2.1 研究思路第22页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23页
        1.2.3 论文依托的项目及工作量第23-24页
第2章 实验和分析方法第24-36页
    2.1 实验初始物质的制备及实验条件的选择第24-28页
        2.1.1 实验初始物质的选择第24-25页
        2.1.2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2.1.3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26-28页
    2.2 高温高压实验方法第28-31页
        2.2.1 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第28-29页
        2.2.2 预成型反应偶实验第29-30页
        2.2.3 含水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第30-31页
    2.3 分析方法第31-36页
        2.3.1 电子探针分析第31-32页
        2.3.2 图像分析第32页
        2.3.3 FTIR 分析第32-33页
        2.3.4 LA-ICP-MS 分析第33-34页
        2.3.5 TREE反演第34-36页
第3章 熔体主量元素成分对熔体-橄榄岩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36-64页
    3.1 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岩石学特征第36-40页
        3.1.1 实验结果的岩石序列第36-38页
        3.1.2 实验结果的矿物学特征第38-40页
    3.2 矿物成分的变异第40-44页
        3.2.1 橄榄石第41页
        3.2.2 辉石第41-43页
        3.2.3 尖晶石第43-44页
    3.3 与其它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的对比第44-48页
        3.3.1 橄榄石的成分变异第44-45页
        3.3.2 斜方辉石的成分变异第45页
        3.3.3 单斜辉石的成分变异第45-47页
        3.3.4 尖晶石的成分变异第47-48页
    3.4 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第48-64页
第4章 含水玄武质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第64-91页
    4.1 含水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岩石学特征第65-69页
        4.1.1 实验结果的岩石序列第65-67页
        4.1.2 实验结果的矿物学特征第67-69页
    4.2 熔体和矿物成分变异第69-73页
        4.2.1 熔体第69-71页
        4.2.2 橄榄石第71-72页
        4.2.3 斜方辉石第72-73页
        4.2.4 尖晶石第73页
    4.3 含水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第73-91页
        4.3.1 影响实验结果的潜在因素第73-75页
        4.3.2 斜方辉石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第75-91页
第5章 熔体-橄榄岩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熔体成分的变异第91-102页
    5.1 橄榄岩的溶解速率第91-97页
        5.1.1 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第91-92页
        5.1.2 动力学过程对溶解速率的影响第92页
        5.1.3 初始熔体成分对溶解速率的影响第92-93页
        5.1.4 水对溶解速率的影响第93-94页
        5.1.5 溶解速率的计算第94-97页
    5.2 熔体成分变异第97-102页
        5.2.1 影响熔体-橄榄岩反应中熔体成分变异的因素第97-99页
        5.2.2 熔体成分的变异趋势第99-102页
第6章 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火成岩中地幔捕掳体记录的热演化历史第102-137页
    6.1 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第102-107页
        6.1.1 区域地质背景第102-103页
        6.1.2 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的橄榄岩捕掳体第103-106页
        6.1.3 晚白垩世、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岩捕掳体第106-107页
        6.1.4 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中的二辉石岩捕掳体第107页
    6.2 捕掳体的矿物化学第107-110页
        6.2.1 主量元素第107-108页
        6.2.2 稀土元素第108-110页
    6.3 捕掳体的二辉石温度第110-137页
        6.3.1 TREE反演结果第110-111页
        6.3.2 温度与辉石的粒度、含量以及成分的相关性第111-115页
        6.3.3 温度数据的地质意义第115-137页
第7章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转变的深部过程与机制第137-149页
    7.1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岩中地幔捕掳体的成因:来自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的启示第137-141页
        7.1.1 纯橄岩捕掳体的成因第137-138页
        7.1.2 斜方辉石岩以及斜方辉石岩-橄榄岩复合捕掳体的成因第138-140页
        7.1.3 其它地幔捕掳体的成因第140-141页
    7.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受熔体改造的时-空范围第141-146页
        7.2.1 地幔捕掳体的矿物成分变异第141-144页
        7.2.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受熔体改造的时间、位置及程度第144-146页
    7.3 中生代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第146-147页
    7.4 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其转变过程第147-149页
结论第149-150页
主要创新点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71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庆萨北西部点坝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下一篇:杏北东部过渡带中块井震结合砂体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