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污染场地 | 第12-15页 |
1.1.1 污染场地来源 | 第12页 |
1.1.2 污染场地的定义及类型 | 第12-13页 |
1.1.3 国内外污染场地现状 | 第13-15页 |
1.2 污染场地风险评价 | 第15-17页 |
1.2.1 健康风险评价 | 第15-16页 |
1.2.2 暴露途径 | 第16页 |
1.2.3 迁移模型 | 第16-17页 |
1.3 蒸气入侵 | 第17-25页 |
1.3.1 蒸气入侵概念 | 第17-18页 |
1.3.2 蒸气入侵的危害 | 第18页 |
1.3.3 蒸气入侵模型 | 第18-20页 |
1.3.4 蒸气入侵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4.1 不考虑污染物降解的Ⅵ模型 | 第20-22页 |
1.3.4.2 考虑污染物降解的Ⅵ模型 | 第22-24页 |
1.3.4.3 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8页 |
2.1 三维数值模型 | 第27-30页 |
2.1.1 模型介绍 | 第27页 |
2.1.2 模型应用步骤 | 第27-30页 |
2.2 模拟的场景 | 第30-31页 |
2.3 污染物气体迁移 | 第31-35页 |
2.3.1 土壤气体流量 | 第31页 |
2.3.2 污染物气体在土壤中的迁移 | 第31-33页 |
2.3.3 污染物气体从土壤进入室内 | 第33-34页 |
2.3.4 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计算 | 第34-35页 |
2.4 解析模型建立基础(保形变换) | 第35-38页 |
3 氯代烃污染场地的蒸气入侵风险评估模型 | 第38-60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三维数值模型 | 第39-47页 |
3.2.1 模拟的场景 | 第40-42页 |
3.2.2 AAMs——AAMLPH方法的建立基础 | 第42-43页 |
3.2.3 AAMLPH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3.2.4 质量守恒近似方法介绍 | 第44-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3.3.1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 | 第47-53页 |
3.3.1.1 地表覆盖效应 | 第47-50页 |
3.3.1.2 地表覆盖与土壤分层联合作用 | 第50-53页 |
3.3.2 AAMLPH方法中r值的确定 | 第53-55页 |
3.3.3 蒸气入侵的筛选标准 | 第55页 |
3.3.4 评估污染源-建筑物的横向扩散距离 | 第55-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4 汽油烃污染场地的蒸气入侵风险评估模型 | 第60-76页 |
4.1 前言 | 第60-61页 |
4.2 解析模型的建立 | 第61-66页 |
4.2.1 适用于无对流作用场景中的解析模型 | 第61-65页 |
4.2.2 适用于有对流作用场景中的解析模型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4.3.1 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 第66页 |
4.3.2 进入室内气体体积流量比较 | 第66-69页 |
4.3.3 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比较 | 第69-70页 |
4.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0-71页 |
4.3.5 对流作用对汽油烃蒸气入侵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6 对流作用对甲烷蒸气入侵中爆炸风险评价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7 估计耗尽地下氧气的临界甲烷源浓度 | 第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