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一般理论 | 第25-37页 |
2.1 城市公共空间:本质、类型与特征 | 第25-29页 |
2.1.1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与意义 | 第25-26页 |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 第26-28页 |
2.1.3 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2.2 TOD模式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 第29-31页 |
2.2.1 TOD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29页 |
2.2.2 TOD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29-31页 |
2.3 TOD模式的基本类型与功能结构 | 第31-33页 |
2.3.1 TOD的基本类型 | 第31-32页 |
2.3.2 TOD的基本功能结构 | 第32-33页 |
2.4 TOD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设计理念 | 第33-34页 |
2.4.1 土地的高效开发 | 第33页 |
2.4.2 土地混合用途的实现 | 第33-34页 |
2.4.3 良好公共空间的塑造 | 第34页 |
2.5 TOD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 第34-37页 |
2.5.1 TOD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2.5.2 TOD模式对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作用 | 第35-37页 |
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37-52页 |
3.1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7-46页 |
3.1.1 城市公共空间数量不足 | 第38-41页 |
3.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缺乏 | 第41-42页 |
3.1.3 城市公共空间片段化 | 第42-45页 |
3.1.4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式单一化 | 第45-46页 |
3.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3.2.1 核心指标选取 | 第46-47页 |
3.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3 基于TOD模式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 第49-52页 |
3.3.1 人性化 | 第49-50页 |
3.3.2 生态化 | 第50页 |
3.3.3 立体化 | 第50页 |
3.3.4 综合化 | 第50-52页 |
4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案例研究 | 第52-58页 |
4.1 TOD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52-56页 |
4.1.1 瑞士斯德哥尔摩——星状规划 | 第52-53页 |
4.1.2 丹麦哥本哈根——指状规划 | 第53-55页 |
4.1.3 香港——联合开发模式 | 第55-56页 |
4.2 国内外TOD实例给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 第56-58页 |
4.2.1 采用“节点+走廊式”的土地开发模式 | 第56-57页 |
4.2.2 强调土地的混合集约式开发模式 | 第57页 |
4.2.3 根据城市规模选择合适的TOD模式 | 第57-58页 |
5 基于TOD模式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策略 | 第58-67页 |
5.1 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一体化 | 第58-59页 |
5.2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格局与促进精明增长 | 第59-62页 |
5.3 加强监管并建立严格的土地控制与储备机制 | 第62-63页 |
5.4 突破传统观念并发展联合经营 | 第63-64页 |
5.5 构建适合我国城市特色的TOD公共空间开发体系 | 第64-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