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论题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三) 论文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 第14-16页 |
1.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2. 论文框架 | 第16页 |
(四) 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历史的演变——绿党的崛起和发展 | 第17-25页 |
(一) 绿党的崛起之路 | 第17-21页 |
1.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 第17-20页 |
2. 绿党的崛起是新社会运动政党化的产物 | 第20-21页 |
(二) 绿党的议会之路 | 第21-23页 |
1. 绿党在地方的议会道路 | 第22页 |
2. 绿党在联邦的议会道路 | 第22-23页 |
3. 绿党在欧盟的议会道路 | 第23页 |
(三) 绿党的执政之路 | 第23-25页 |
二、政治的创新——绿党的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 | 第25-36页 |
(一) 绿党的组织架构 | 第25-29页 |
1. 中央组织 | 第25-27页 |
2. 中间组织(即地方组织) | 第27页 |
3. 基层组织 | 第27-28页 |
4. 党员 | 第28-29页 |
(二) 绿党的运作模式 | 第29-34页 |
1. 党内决策 | 第29页 |
2. 领导干部 | 第29-31页 |
3. 竞选手段 | 第31页 |
4. 入阁 | 第31-32页 |
5. 日常活动 | 第32-33页 |
6. 经费 | 第33-34页 |
(三) 绿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34-36页 |
1. 强调以基层为取向的全面民主化 | 第34-35页 |
2. 淡化等级色彩,扩大参与 | 第35页 |
3. 强调分散化、非集体化 | 第35-36页 |
三、现实的转向——绿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新变化 | 第36-48页 |
(一) 新变化 | 第36-39页 |
(二) 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 第39-48页 |
1. 内部因素 | 第39-43页 |
2. 外部因素 | 第43-48页 |
四、结语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