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8页 |
一、刘汉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案及其引发的争议 | 第8-12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8页 |
(二) 案件的处理结果 | 第8-9页 |
(三) 控辨双方争议焦点 | 第9-12页 |
1. 刘汉行为性质的推定 | 第9页 |
2. 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层级关系 | 第9-10页 |
3. 关于成员加入的问题 | 第10页 |
4. 个案责任承担 | 第10-12页 |
二、本案争议焦点问题分析 | 第12-26页 |
(一) 刘汉构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部分疑点及阐释 | 第12-16页 |
1. 关于以刘维等人的行为性质认定刘汉组织犯罪问题 | 第13页 |
2. 关于组织特征方面的问题及释疑 | 第13-16页 |
(二) 关于个案犯罪刘汉是否都应承担组织领导责任的疑点及阐释 | 第16-18页 |
1. 个人为了树立自身权威和争抢生意而实施的犯罪归责问题 | 第16-17页 |
2. 假借刘汉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的归罪问题 | 第17-18页 |
(三) 关于经验规则适用的问题 | 第18-20页 |
(四) 关于刘汉是否构成重大立功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咸宁市公安局无权就刘汉是否构成立功予以法律评价 | 第20-21页 |
2. 公诉机关建议法庭不认定刘汉立功的理由值得商榷 | 第21-22页 |
(五) 以文香灼案分析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22-26页 |
1. 关于文香灼是否积极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价值判断 | 第22-23页 |
2. 从经济性特征来看,认为文香灼积极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非常牵强 | 第23-24页 |
3. 文香灼的行为是否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 | 第24页 |
4. 文香灼的行为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非法控制性特征的关联性问题 | 第24-26页 |
三、刘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适用侦控一体化办案新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第26-29页 |
(一) 路径的选择 | 第26-27页 |
(二) 公诉引导侦查促使侦诉无缝衔接的理性思考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