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村矿矿山地质环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概述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7页 |
2.1 矿山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2.1.1 位置与交通 | 第15-16页 |
2.1.2 矿山生产建设情况 | 第16页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18页 |
2.2.1 气象 | 第16-17页 |
2.2.2 水文 | 第17页 |
2.2.3 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 | 第17-18页 |
2.3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 第18-25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3.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第19-21页 |
2.3.3 含煤地层 | 第21-22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2.3.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4-25页 |
2.4 社会经济 | 第25-27页 |
第3章 矿山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特征 | 第27-35页 |
3.1 矿山地质灾害 | 第27-30页 |
3.1.1 采空区塌陷与地裂缝 | 第27-29页 |
3.1.2.采空区塌陷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3.2 对水资源影响 | 第30-32页 |
3.2.1 开采对地表水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 第32页 |
3.3.1 对地形特征影响 | 第32页 |
3.3.2 对排矸场周围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32页 |
3.4 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 | 第32-35页 |
3.4.1 地下采空区塌陷 | 第32-33页 |
3.4.2 煤矸石堆放占地 | 第33页 |
3.4.3 工业广场占地 | 第33-35页 |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 第35-48页 |
4.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4.1.1 评价原则 | 第35-36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36页 |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6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37页 |
4.3 评价指标分级 | 第37-38页 |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 | 第38-43页 |
4.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39-40页 |
4.4.2 各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 | 第40-43页 |
4.5 模糊评判 | 第43-47页 |
4.5.1 模糊评判的方法 | 第43页 |
4.5.2 模糊评价 | 第43-47页 |
4.6 评价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47-48页 |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分区与防治对策 | 第48-56页 |
5.1 分区评价 | 第48-52页 |
5.1.1 分区原则 | 第48页 |
5.1.2 分区方法 | 第48-49页 |
5.1.3 分区评述 | 第49-52页 |
5.2 防治对策 | 第52-56页 |
5.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 第52页 |
5.2.2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52-53页 |
5.2.3 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 第53页 |
5.2.4 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 第53-54页 |
5.2.5 对地貌景观的保护与治理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