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1 引言 | 第22-25页 |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 | 第25-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 | 第25页 |
2.2 主要设备 | 第25-26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5 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 第28页 |
2.6 新生隐球菌培养和鉴定 | 第28-29页 |
2.7 新生隐球菌的MLST分型 | 第29-31页 |
2.8 患者预后分析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41页 |
3.1 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第31-36页 |
3.2 各种方法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36-37页 |
3.3 隐球菌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 第37-39页 |
3.4 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39-40页 |
3.5 新生隐球菌MLST基因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部分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研究 | 第46-77页 |
5 材料与方法 | 第46-57页 |
5.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 | 第46页 |
5.2 血清标本采集 | 第46-47页 |
5.3 主要设备仪器 | 第47-48页 |
5.4 主要试剂 | 第48-50页 |
5.5 血清Galactomannan(GM)抗原检测 | 第50-51页 |
5.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流行区至起病的时间间距 | 第51-52页 |
5.7 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人群血清Mp1p抗原和Mp1p抗体检测 | 第52-57页 |
5.8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6 结果 | 第57-72页 |
6.1 本研究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 第57-58页 |
6.2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特征 | 第58-60页 |
6.3 HIV感染的诊断时间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时间 | 第60页 |
6.4 实验室检测结果 | 第60-62页 |
6.5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 第62-65页 |
6.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流行区至起病的时间间距 | 第65-66页 |
6.7 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人群血清Mp1p抗原和Mp1p抗体检测 | 第66-72页 |
6.8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调查 | 第72页 |
7 讨论 | 第72-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部分 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病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血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原诊断方法评估 | 第77-89页 |
8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8.1 研究人群血清标本收集 | 第77页 |
8.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8.3 主要试剂 | 第78-79页 |
8.4 血清样本检测 | 第79-81页 |
8.5 统计学分析 | 第81页 |
9 结果 | 第81-86页 |
9.1 患者血清收集情况 | 第81-82页 |
9.2 各种检测方法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82页 |
9.3 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82-83页 |
9.4 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体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83-84页 |
9.5 隐球菌抗原、GM试验和G试验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84页 |
9.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AMB治疗前后Mp1p抗原和抗体OD450的比较 | 第84-86页 |
9.7 真菌血症和非真菌血症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血清Mp1p抗原和抗体OD450的比较 | 第86页 |
10 讨论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研究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综述 | 第9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