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程 | 第16-18页 |
1.1.2 中继及协作中继技术 | 第18-20页 |
1.1.3 信道信息获取技术 | 第20-21页 |
1.1.4 协作中继网络中的信道信息获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 | 第23-25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1.4 论文各章的关联关系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2章 协作中继网络联合信道统计特性的信道估计方法 | 第32-58页 |
2.1 引言 | 第32-34页 |
2.2 系统模型和传输方法 | 第34-35页 |
2.2.1 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信号传输方案 | 第34页 |
2.2.2 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导频传输方案 | 第34-35页 |
2.3.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的信道估计 | 第35-43页 |
2.3.1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的复合信道估计 | 第35-38页 |
2.3.2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的单跳信道估计 | 第38-40页 |
2.3.3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信道估计的渐进特性 | 第40-41页 |
2.3.4 估计量均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2.3.5 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42-43页 |
2.4 信道估计算法的扩展 | 第43-48页 |
2.4.1 噪声方差未知 | 第43-44页 |
2.4.2 噪声方差分布种类已知 | 第44页 |
2.4.3 信道统计参数未知 | 第44-48页 |
2.5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48-54页 |
2.5.1 复合信道估计 | 第48-50页 |
2.5.2 单跳信道估计 | 第50-52页 |
2.5.3 噪声方差未知 | 第52-53页 |
2.5.4 时变信道模型下的性能 | 第53-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第3章 协作中继网络联合假设检验的信道估计方法 | 第58-86页 |
3.1 引言 | 第58-60页 |
3.2 系统模型和传输方法 | 第60-62页 |
3.2.1 导频传输方案 | 第60-61页 |
3.2.2 数据信号传输方案 | 第61-62页 |
3.3 非理想同步下的信道估计 | 第62-71页 |
3.3.1 线性最小错误概率估计算法 | 第63-65页 |
3.3.2 导频序列与功率优化 | 第65-69页 |
3.3.3 极限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3.3.4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71页 |
3.4 信号到达顺序检测与带权线性最小错误概率估计 | 第71-79页 |
3.4.1 基于广义似然比检验的信号到达顺序检测 | 第71-76页 |
3.4.2 带权最小错误概率估计 | 第76-79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4章 协作中继网络导频复数域叠加传输方法 | 第86-112页 |
4.1 引言 | 第86-88页 |
4.2 系统模型和传输策略 | 第88-89页 |
4.3 基于导频复数域叠加的信道估计 | 第89-102页 |
4.3.1 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信道估计 | 第90-96页 |
4.3.2 基于最小数据信号均方差准则的功率优化 | 第96-102页 |
4.4 时变信道环境的扩展 | 第102-104页 |
4.4.1 时变信道模型和导频传输 | 第102页 |
4.4.2 基于时域相关性的信道估计算法 | 第102-104页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4-10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第5章 协作中继网络数据叠加导频传输方法 | 第112-124页 |
5.1 引言 | 第112-113页 |
5.2 系统模型和传输方案 | 第113-115页 |
5.3 基于基信号展开模型的信道估计算法 | 第115-120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20-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5-128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