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2.1 矿产资源整合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1 矿产资源整合内涵 | 第16页 |
2.1.2 矿产资源整合政策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3 矿产资源整合效率理论 | 第17-18页 |
2.1.4 矿产资源供给理论 | 第18-19页 |
2.1.5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模效应 | 第19页 |
2.1.6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 矿产资源整合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整合原则 | 第20页 |
2.2.2 横向整合 | 第20页 |
2.2.3 纵向整合 | 第20-21页 |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矿产资源整合意义 | 第21-23页 |
2.3.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及供需现状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鄂尔多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现状 | 第24-30页 |
3.1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现状 | 第24页 |
3.2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2.1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3.2.2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结构平衡 | 第25-26页 |
3.2.3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隐形成本 | 第26页 |
3.2.4 政策倾向对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影响 | 第26-27页 |
3.2.5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 第27-28页 |
3.3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3.1 矿业权无权保护意识薄弱 | 第28页 |
3.3.2 整合主体缺乏合理机制 | 第28页 |
3.3.3 注重规模,约束指标单一 | 第28-29页 |
3.3.4 忽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整合效果评价 | 第30-38页 |
4.1 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1页 |
4.2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1-34页 |
4.2.1 建立因素集 | 第31-32页 |
4.2.2 确定评价指标模糊隶属度 | 第32页 |
4.2.3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 第32-33页 |
4.2.4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3-34页 |
4.2.5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4页 |
4.3 鄂尔多斯宝山矿开发整合效果综合评判 | 第34-36页 |
4.4 鄂尔多斯宝山煤矿整合效果评判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4.4.1 整合流程分析 | 第36-37页 |
4.4.2 整合效果分析 | 第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优化整合建议 | 第38-42页 |
5.1 对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过程中企业的整改建议 | 第38-39页 |
5.1.1 加大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创新 | 第38页 |
5.1.2 控制最低生产指标 | 第38-39页 |
5.1.3 落实矿山恢复治理制度 | 第39页 |
5.2 加快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政策支持体系 | 第39-41页 |
5.2.1 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 | 第39-40页 |
5.2.2 鄂尔多斯地区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策略 | 第40页 |
5.2.3 构建制度管理体系 | 第40页 |
5.2.4 打造创新发展理念 | 第40-41页 |
5.2.5 保护资源,引导矿产资源整合开发 | 第4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6.1 结论 | 第42页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