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普通降水论文--降水引起的灾害论文

黄河流域干旱特征及抗旱能力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Copula函数在干旱分析中的应用第13-14页
        1.2.3 水利工程对干旱的应对力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黄河流域概况及数据第17-21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7-18页
        2.1.1 地理位置第17页
        2.1.2 河流水系第17页
        2.1.3 气候特征第17页
        2.1.4 水库概况第17-18页
        2.1.5 流域干旱第18页
    2.2 数据资料收集第18-21页
        2.2.1 水文气象资料第18页
        2.2.2 社会经济资料第18-19页
        2.2.3 水库性能资料第19-21页
3 黄河流域多种干旱指数计算第21-42页
    3.1 气象干旱指数第22-28页
        3.1.1 标准化降水指数第22-24页
        3.1.2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第24-28页
    3.2 水文干旱指数第28-31页
    3.3 农业干旱指数第31-35页
        3.3.1 黄河流域Palmer干旱模式的修正第31-32页
        3.3.2 黄河流域PDSI计算结果第32-35页
    3.4 修正的地表水分供应指数第35-37页
        3.4.1 修正的SWSI干旱评价方法第35-36页
        3.4.2 基于WSI的黄河流域干旱评估第36-37页
    3.5 黄河流域不同干旱类型特征分析第37-41页
        3.5.1 气象干旱指数分析第38-40页
        3.5.2 水文、农业干旱指数对比分析第40-41页
        3.5.3 干旱指数综合分析第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基于PCA的综合干旱指标计算第42-57页
    4.1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原理第42-43页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干旱指标的计算第43-48页
        4.2.1 计算示例——黄河下游流域第44-47页
        4.2.2 黄河流域各分区干旱指数的计算第47-48页
        4.2.3 黄河流域综合干旱指数计算结果第48页
    4.3 黄河流域特征分析第48-56页
        4.3.1 不同年代干旱分析第50-53页
        4.3.2 周期性分析第53-56页
    4.4 合理性分析第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基于Copula函数的黄河下游干旱分析第57-67页
    5.1 Copula干旱联合分布函数构建第57-61页
        5.1.1 游程理论——干旱识别第57页
        5.1.2 边际分布函数第57-58页
        5.1.3 Copula二维联合分布函数第58-59页
        5.1.4 Copula拟合分布检验及相关指标第59-60页
        5.1.5 联合概率分布及重现期计算第60-61页
    5.2 基于Copula的干旱特征计算——以黄河下游流域为例第61-66页
        5.2.1 干旱历时及烈度计算第61页
        5.2.2 边际函数拟合确定第61-62页
        5.2.3 Copula二维联合函数的拟合第62-63页
        5.2.4 函数联合分布概率及重现期估算结果第63-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6 黄河流域水库抗旱能力研究——以黄河下游为例第67-76页
    6.1 水库抗旱能力水平指数第67页
    6.2 水库抗旱能力指数的计算第67-68页
    6.3 基于遗传算法的水库调度模型第68-69页
    6.4 抗旱能力的表述方式第69-70页
    6.5 抗旱能力水平指数计算结果第70-75页
    6.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7 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干旱应对能力评估第76-89页
    7.1 水利工程干旱应对能力分析第76-77页
    7.2 水利工程干旱应对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7-79页
        7.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77页
        7.2.2 评价指标模型第77-78页
        7.2.3 应对干旱能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第78-79页
    7.3 评价模型计算方法的确定第79-82页
        7.3.1 可变模糊评价法第79-80页
        7.3.2 权重的确定方法第80-82页
    7.4 黄河流域干旱应对能力的计算第82-87页
        7.4.1 黄河流域水利工程群概况第82-83页
        7.4.2 权重的确定第83-84页
        7.4.3 基于可变模糊法的干旱应对能力评价第84-87页
    7.5 流域干旱情景与干旱应对能力关系研究第87-88页
    7.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8.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8.2 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附录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河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浐河下游及浐灞交汇口区域流态改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