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互联网+”背景 | 第10页 |
1.1.2 装备制造业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互联网+”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1.1“互联网+”的概念和目的 | 第15页 |
2.1.2“互联网+”创新装备制造业的模式与机制 | 第15-16页 |
2.1.3“+互联网”与“互联网+” | 第16-17页 |
2.2 创新驱动的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2.1 创新驱动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2 创新驱动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3 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度量 | 第19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19-21页 |
第3章“互联网+”行动与国防装备制造业的融合机理 | 第21-32页 |
3.1 国防装备制造业融合基础分析 | 第21-24页 |
3.1.1 国防装备制造业 | 第21页 |
3.1.2 长江经济带的融合基础 | 第21-24页 |
3.2“互联网+”行动与产业融合的基础分析 | 第24-26页 |
3.2.1 技术的互联网化 | 第24页 |
3.2.2 模式的互联网化 | 第24-25页 |
3.2.3 组织的互联网化 | 第25-26页 |
3.3“互联网+”行动与国防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系统 | 第26-30页 |
3.3.1 研发生产环节的融合 | 第27-28页 |
3.3.2 消费环节的融合 | 第28-29页 |
3.3.3 服务环节的融合 | 第29-30页 |
3.3.4 流通环节的融合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互联网+”行动对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9页 |
4.1 指标体系的设计取向和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1.1 设计取向 | 第32页 |
4.1.2 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2 指标的选择与解释 | 第33-36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3-35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35-36页 |
4.3“互联网+”行动对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评价方法 | 第36-39页 |
4.3.1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6-37页 |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互联网+国防装备制造业”融合关联度 | 第37-39页 |
第5章“互联网+”行动对长江经济带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评价分析 | 第39-54页 |
5.1 长江经济带国防装备制造业的数据来源与权重分析 | 第39-41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5.1.2 权重分析 | 第39-41页 |
5.2“互联网+”行动对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效果的评价分析 | 第41-52页 |
5.2.1 国防装备制造业不同地区指标的融合关联度排名分析 | 第41-45页 |
5.2.2 国防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创新驱动效果年份对比 | 第45-49页 |
5.2.3 国防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创新驱动效果的整体比较 | 第49-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互联网+”行动创新驱动国防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6.1 加快提升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能力 | 第54页 |
6.2 实现思维方式转变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 第54-55页 |
6.3 优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环境,提倡开放式创新 | 第55页 |
6.4 不断完善“互联网+国防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55-5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