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构造史”:对话与意义的充盈 | 第10-11页 |
二 “他山之石”:相关的形象构造史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对高加林形象构造史的简单描述 | 第13-15页 |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论设想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新”“旧”共生:一个未完成的艺术形象 | 第18-36页 |
第一节 作为新艺术形象的高加林 | 第18-23页 |
(一)新的身份与资本 | 第18-19页 |
(二)新的遭际与心理世界 | 第19-21页 |
(三)新的开放性的命运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新形象出现的背景与契机 | 第23-28页 |
(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迁 | 第23-24页 |
(二)“写真实”艺术原则的回归 | 第24-26页 |
(三)路遥个体经验的参与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新”中之“旧” | 第28-32页 |
第四节 影视作品、话剧、广播剧中的高加林形象 | 第32-36页 |
第二章 难回“集体”:未完成的“农村新人”形象 | 第36-48页 |
第一节 “集体”的召唤:准“农村新人”形象的呈现 | 第36-40页 |
第二节 重写“集体”,重审“新”与“旧” | 第40-43页 |
第三节 余声:集体话语的逐渐消散 | 第43-48页 |
第三章 暧昧难名:作为独立个体的高加林形象 | 第48-60页 |
第一节 从“出走”到“个人奋斗”:作为个体的高加林 | 第48-51页 |
第二节 个体之暧昧与独特 | 第51-56页 |
第三节 余论:个体该往何处去 | 第56-60页 |
第四章 误入底层:“重返80年代”视野下的高加林形象 | 第60-74页 |
第一节 底层青年高加林的呈现环境 | 第60-64页 |
第二节 底层青年高加林 | 第64-68页 |
第三节 底层青年高加林界定中的得与失 | 第68-74页 |
第五章 呼唤与应答:形象构造史的意义呈现 | 第74-84页 |
第一节 以“回答问题”为动机的构造史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召回与反思:作为回应问题的方式 | 第76-78页 |
第三节 寻求一种更具介入力度的艺术观念 | 第78-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