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死刑废止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死刑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 第10-15页 |
| (一)死刑制度的起源 | 第10-11页 |
| (二)我国死刑的演变 | 第11-13页 |
| (三)我国死刑的发展 | 第13-15页 |
| 二、我国废止死刑的应然考量 | 第15-22页 |
| (一)死刑超出权利让渡的范围 | 第15页 |
| (二)死刑的严厉性和威慑性 | 第15-17页 |
| 1、严厉性不等于威慑性 | 第15-16页 |
| 2、威慑性存在主观差异 | 第16页 |
| 3、严厉性未提高安全性 | 第16-17页 |
| (三)死刑的残忍性和警醒性 | 第17页 |
| 1、死刑是对累犯残忍的放弃 | 第17页 |
| 2、死刑是对累犯无效的警醒 | 第17页 |
| (四)死刑违背公众和人道观念 | 第17-20页 |
| 1、死刑与人道主义精神相违背 | 第17-19页 |
| 2、公众死刑观念的改变 | 第19-20页 |
| (五)死刑的经济成本高昂 | 第20-22页 |
| 三、废止死刑的域外法考察 | 第22-27页 |
| (一)外国死刑的演变 | 第22-23页 |
| (二)欧美国家死刑现状 | 第23-24页 |
| (三)韩国对死刑的废除 | 第24-25页 |
| (四)印度严格控制死刑 | 第25-27页 |
| 四、我国废止死刑的对策 | 第27-37页 |
| (一)先行废止“备而不用”罪名死刑 | 第27-28页 |
| (二)进一步减少绝对死刑的罪名 | 第28-31页 |
| (三)修改、扩大死缓适用的范围 | 第31-34页 |
| (四)区分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 | 第34-35页 |
| (五)完善死刑废止的其他步骤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