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以农村地区"空壳小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教育现状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三) 从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人口变迁状况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四) 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方面进行研究和解读 | 第14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重要意义 | 第20-25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20-21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21页 |
二、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1-23页 |
(一)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缩小民族差距 | 第21-22页 |
(二) 始终坚持结构并重和普特政策并举 | 第22页 |
(三) 始终坚持依法治"教" | 第22-2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3-25页 |
(一)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 第23-24页 |
(二) 打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的总体状况和"空壳小学"的形成 | 第25-38页 |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25-31页 |
(一) 近年来临夏基础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 第25-26页 |
(二) 临夏州基础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6-31页 |
二、"空壳小学"的认定标准及特征 | 第31-33页 |
(一) "空壳小学"的认定标准 | 第31页 |
(二) "空壳小学"的特征 | 第31-33页 |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空壳小学"的现状 | 第33-38页 |
(一) 农村个别学校存在年级不全现象 | 第34-35页 |
(二) 部分农村学校存在教师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现象 | 第35-36页 |
(三) 持续性的生源减少以及学生流动现象发生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空壳小学"形成的原因 | 第38-49页 |
一、主观原因 | 第40-43页 |
(一) 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不够、家庭教育缺位 | 第40-41页 |
(二) 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不高、存在抵触情绪 | 第41-42页 |
(三) 亲子分离和隔代教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客观原因 | 第43-49页 |
(一) 以城镇化和人口流动为主的社会因素 | 第43-44页 |
(二) 由于教师数量减少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教育因素 | 第44-45页 |
(三)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因素 | 第45-47页 |
(四) 缺乏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力度的政策因素 | 第47-48页 |
(五) 农村地区学校规范管理方面的因素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解决临夏回族自治州"空壳小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49-67页 |
一、建立面向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 第50-52页 |
二、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 | 第52-54页 |
三、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督导来落实政府责任 | 第54-55页 |
四、通过重建乡村文化尊严来改革农村教育 | 第55-57页 |
(一) 树立全民农村教育观 | 第56页 |
(二) 做好文化教育统筹 | 第56页 |
(三) 靠实教育建设农村文化高地 | 第56-57页 |
五、建设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 第57-61页 |
(一) 推进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 第57页 |
(二)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农村教师特殊补贴制度 | 第57-58页 |
(三) 师资统筹,保障课程 | 第58页 |
(四) 注重培训,强化结构建设 | 第58-59页 |
(五) 完善农村教师准入制度 | 第59页 |
(六) 教研课改,加强交流 | 第59-61页 |
六、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增强办学活力 | 第61-63页 |
(一) 转变传统的旧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 第61页 |
(二) 创办有乡村小学特色的现代教育 | 第61-62页 |
(三) 督导跟进,保障规范办学 | 第62页 |
(四) 设备帮扶,加强资源共享 | 第62页 |
(五) 教育精准扶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 第62-63页 |
七、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和随迁子女就学机制 | 第63-64页 |
八、推进精准扶贫,完善教育供给确保资源配置均衡 | 第64-67页 |
(一) 相应的补充音体美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器材与教材 | 第64页 |
(二) 加大学生保险费用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支持 | 第64-65页 |
(三) 全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及困难寄宿生的帮扶政策 | 第65页 |
(四) 改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生态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