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复发型寻常型银屑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治未病理论梳理 | 第13-22页 |
一、治未病理论溯源 | 第13-15页 |
(一) 萌芽 | 第13页 |
(二) 形成 | 第13-14页 |
(三) 发展 | 第14页 |
(四) 成熟 | 第14-15页 |
二、治未病思想内涵 | 第15-16页 |
三、治未病的实施方法 | 第16-17页 |
四、杜锡贤教授对银屑病治未病的认识 | 第17-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复发型银屑病患者预调研 | 第22-36页 |
一、预调研目的 | 第22页 |
二、预调研对象 | 第22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四、纳入标准 | 第23页 |
五、排除标准 | 第23页 |
六、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23页 |
七、复发型银屑病患者防治调查表的填写 | 第23-25页 |
(一) 复发型银屑病患者防治调查表的制定说明 | 第23-24页 |
(二) 复发型银屑病患者防治调查表的填写要求 | 第24页 |
(三) 填表方式 | 第24-25页 |
八、复发型银屑病调查表修订 | 第25页 |
九、结果及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基本信息 | 第25-26页 |
(二) 发病情况 | 第26-28页 |
(三) 治疗情况 | 第28-32页 |
(四) 预防情况 | 第32页 |
(五) 患者体质调查结果 | 第32-34页 |
十、预调研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复发型寻常型银屑病治未病临床研究 | 第36-58页 |
第一阶段 银屑病既病防变 | 第36-53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36-38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二) 银屑病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 第37页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7-38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38页 |
(五) 剔除标准 | 第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4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8-40页 |
(二) 干预方法 | 第40-42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42-45页 |
(一) 临床指标 | 第42-44页 |
(二) 实验室检测指标 | 第44-45页 |
(三)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45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45页 |
五、结果 | 第45-51页 |
(一) 临床指标 | 第45-47页 |
(二) 实验室指标 | 第47-51页 |
六、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 第51-53页 |
第二阶段 银屑病病后防复 | 第53-5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53页 |
二、纳入标准 | 第53页 |
三、排除标准 | 第53-54页 |
四、干预方法 | 第54页 |
五、临床观察指标 | 第54页 |
六、结果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78页 |
一、银屑病发病机制及防治近况 | 第58-61页 |
(一) 发病机制 | 第58页 |
(二) 治疗概况 | 第58-59页 |
(三) 预防概况 | 第59-61页 |
二、银屑病的中医研究现状 | 第61-63页 |
三、体质学说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3-65页 |
四、认知行为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5-68页 |
(一) 概念 | 第65页 |
(二) 特点 | 第65-66页 |
(三) 实施方法 | 第66-68页 |
五、清热利湿饮、玉屏银屑方解析 | 第68-72页 |
(一) 清热利湿饮 | 第68-70页 |
(二) 玉屏银屑方 | 第70-72页 |
六、干预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72-73页 |
(二) 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七、本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76-78页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综述 | 第8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 第9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查新报告 | 第110-119页 |
发表论文 | 第119-127页 |
详细摘要 | 第127-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