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火力发电、热力发电论文--联合循环发电论文

联合循环机组的性能模型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发展概况第9-10页
     ·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 的开发应用概况第10-11页
     ·研究联合循环机组性能模型的意义第11-12页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模型研究的现状第12-13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基于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IMMS 的SIS 开发方法第14-17页
   ·基于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的SIS 开发机理第14-15页
   ·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IMMS 的结构及建模思想第15-16页
   ·基于IMMS 的SIS 开发优势第16页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3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简介第17-21页
   ·联合循环机组的类型和特点第17-19页
     ·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第17-18页
     ·排气助燃型联合循环第18页
     ·加热锅炉给水型联合循环第18-19页
     ·增压燃烧锅炉型联合循环第19页
     ·并列动力布置型联合循环第19页
   ·联合循环的发展形式第19-20页
   ·本文的研究对象第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4章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模型的建立第21-37页
   ·燃气轮机性能计算模型第21-29页
     ·压气机第22-24页
     ·燃烧室第24-27页
     ·燃气透平第27-29页
   ·余热锅炉性能计算模型第29-31页
   ·蒸汽轮机性能计算模型第31-33页
   ·联合循环机组的性能指标模型第33-34页
   ·实例应用第34-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燃气轮机排气温度的耗差模型第37-55页
   ·机组耗差概述第37-38页
   ·机组热经济性指标变化模型第38-43页
     ·燃气轮机效率的变化第39-40页
     ·余热锅炉效率的变化第40页
     ·蒸汽轮机效率的变化第40-43页
     ·机组效率和标煤耗量的变化模型第43页
   ·ε-NTU 法建立蒸汽热力参数变化模型第43-50页
     ·单相换热第44-46页
     ·蒸发换热第46-48页
     ·换热系数的变化分析第48-50页
   ·应用第50-54页
     ·蒸汽热力参数变化结果第51-53页
     ·机组热经济指标变化结果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6章 SIS 输出数据的可信度分析第55-60页
   ·SIS 输出数据的可信度划分第55-57页
     ·数据源的可信度第55-56页
     ·数学模型的选取第56-57页
   ·输出结果的可信度分类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60-61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详细摘要第68-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悬式绝缘子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我国主要能源发电效益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