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第11-12页 |
| 1.2 铀资源勘查与科研的战略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2-15页 |
| 1.4 四川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1 区域地质工作 | 第15页 |
| 1.4.2 铀矿科研工作 | 第15-16页 |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6.1 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和手段 | 第17页 |
| 1.6.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和选择的技术关键 | 第17-19页 |
| 1.7 论文主要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9页 |
| 1.8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21-30页 |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1页 |
| 2.2 地层 | 第21-26页 |
| 2.3 构造 | 第26-29页 |
| 2.4 岩浆岩 | 第29-30页 |
| 第3章 苍溪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特征 | 第30-39页 |
| 3.1 苍溪组沉积相类型 | 第30-32页 |
| 3.2 苍溪组沉积体系及内部构成 | 第32-37页 |
|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32-33页 |
| 3.2.2 辫状河沉积体系 | 第33-36页 |
| 3.2.3 曲流河沉积体系 | 第36-37页 |
| 3.2.4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7页 |
| 3.3 四川盆地北缘苍溪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关系 | 第37-39页 |
| 第4章 铀矿化特征 | 第39-53页 |
| 4.1 赋矿层位及矿体形态 | 第39-41页 |
| 4.2 矿床空间分布与定位 | 第41-47页 |
| 4.2.1 矿体地表定位 | 第41-42页 |
| 4.2.2 矿体深部定位 | 第42-45页 |
| 4.2.3 矿体平面定位 | 第45-47页 |
| 4.3 矿石类型与铀存在形式 | 第47页 |
| 4.4 苍溪组沉积体系对铀矿化的制约 | 第47-51页 |
| 4.4.1 地层控制 | 第47-48页 |
| 4.4.2 岩性控制 | 第48-49页 |
| 4.4.3 假整合面控制 | 第49页 |
| 4.4.4 岩相古地理控制 | 第49-50页 |
| 4.4.5 冲刷构造控制 | 第50-51页 |
| 4.4.6 有机质控制 | 第51页 |
| 4.5 成矿年龄 | 第51-52页 |
| 4.6 成矿作用讨论 | 第52-53页 |
| 第5章 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 第53-71页 |
| 5.1 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 第53-58页 |
| 5.1.1 铀源条件 | 第53-54页 |
| 5.1.2 构造条件 | 第54页 |
| 5.1.3 岩性条件 | 第54-56页 |
| 5.1.4 岩相古地理条件 | 第56-58页 |
| 5.1.5 古气候条件 | 第58页 |
| 5.2 成矿模式探讨 | 第58-62页 |
| 5.2.1 成矿要素 | 第58页 |
| 5.2.2 成矿模式 | 第58-62页 |
| 5.3 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 第62-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 个人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