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的制备及微通道中不互溶两相流体界面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微流体特点 | 第10-11页 |
1.2.1 雷诺数低 | 第10-11页 |
1.2.2 扩散高速率及反应高效率 | 第11页 |
1.2.3 药品低消耗 | 第11页 |
1.3 微流体界面 | 第11-12页 |
1.4 微通道的制备 | 第12-18页 |
1.4.1 制备微通道材料 | 第12-15页 |
1.4.2 微通道加工方法 | 第15-18页 |
1.5 微流体的应用进展 | 第18-24页 |
1.5.1 微分离 | 第19页 |
1.5.2 微混合和微反应 | 第19-22页 |
1.5.3 层流微加工 | 第22-24页 |
1.6 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4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2.1 主要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2.1.1 反应体系选择 | 第26页 |
2.1.2 光刻与键合 | 第26-27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7-31页 |
2.2.1 BT-2003 激光粒度分布仪 | 第27-28页 |
2.2.2 75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28页 |
2.2.3 KW-4A/5 匀胶机 | 第28-29页 |
2.2.4 UV LED 线光源照射机 | 第29页 |
2.2.5 PDC-32G 等离子清洗机 | 第29-31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31-34页 |
2.3.1 掩模板设计与制备 | 第31-32页 |
2.3.2 实验装置设计与制作 | 第32-34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化学反应体系选择 | 第35-4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金属有机化合物 | 第35页 |
3.3 油酸铜制备 | 第35-37页 |
3.4 还原剂 | 第37-41页 |
3.4.1 柠檬酸三钠 | 第37页 |
3.4.2 抗坏血酸 | 第37-38页 |
3.4.3 次亚磷酸钠 | 第38页 |
3.4.4 宏观定域反应 | 第38-39页 |
3.4.5 实验分析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微通道的制备及表征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软光刻 | 第42-48页 |
4.3 微通道制备 | 第48页 |
4.4 键合工艺 | 第48-49页 |
4.5 微通道高度表征 | 第49-50页 |
4.6 氧等离子处理后玻璃亲水性研究 | 第50-51页 |
4.7 氧等离子处理后 PDMS 亲水性研究 | 第51-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微流体流动状态与控制 | 第53-60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流体速度 | 第53-55页 |
5.3 微流体界面形态 | 第55-57页 |
5.3.1 油推动水流动 | 第55页 |
5.3.2 “指”状流 | 第55-56页 |
5.3.3 “滴”状流 | 第56-57页 |
5.3.4 钉扎现象 | 第57页 |
5.4 APTS 处理对界面形态影响 | 第57-58页 |
5.5 压力控制装置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