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絮凝工艺强化及颗粒形态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混凝理论简述 | 第11-12页 |
1.1.2 混凝剂及助凝剂 | 第12-13页 |
1.2 分形理论在絮凝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1 分形理论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分形理论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 絮体破碎研究现状及介绍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3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试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 第19-34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试验所用仪器 | 第20页 |
2.1.3 试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与流程 | 第21-25页 |
2.2.1 试验中所用各种溶液的制取 | 第21-22页 |
2.2.2 试验中主要监测的手段及用途 | 第22-24页 |
2.2.3 试验流程的设置 | 第24-25页 |
2.3 试验分析软件的应用 | 第25-29页 |
2.3.1 原水浊度及颗粒数监测软件 | 第25-27页 |
2.3.2 絮体图像采集及分析软件 | 第27-29页 |
2.4 试验分析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2.4.1 水中絮体的粒度分形维数计算演示 | 第29页 |
2.4.2 几何分形维数及平均粒径 | 第29-30页 |
2.5 试验设计及条件优化 | 第30-33页 |
2.5.1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2.5.2 选择最佳投药量 | 第31-32页 |
2.5.3 最佳速度梯度配比的确定 | 第32页 |
2.5.4 一次破碎及二次破碎位置的选择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动态絮凝过程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34-5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絮凝剂对动态絮凝过程的影响 | 第34-46页 |
3.2.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34-37页 |
3.2.2 连续流程粒度分布影响研究 | 第37-42页 |
3.2.3 连续流程水力变化过程影响研究 | 第42-46页 |
3.3 速度梯度配比选择过程 | 第46-48页 |
3.3.1 对实验条件下搅拌强度的 G 值转化 | 第46-47页 |
3.3.2 絮凝过程 G 值的选择过程 | 第47-48页 |
3.4 速度梯度分布对动态流程的影响 | 第48-57页 |
3.4.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48-50页 |
3.4.2 连续流程粒度分布影响研究 | 第50-54页 |
3.4.3 连续流程水力变化过程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动态絮凝过程工艺抗冲击能力研究 | 第59-83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进水浊度变化对动态流程负荷影响研究 | 第59-72页 |
4.2.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59-61页 |
4.2.2 连续流程粒度分布变化研究 | 第61-67页 |
4.2.3 絮体形态特征研究分析 | 第67-72页 |
4.3 进水流量变化对动态流程作用分析 | 第72-81页 |
4.3.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72-73页 |
4.3.2 连续流程粒度分布变化研究 | 第73-78页 |
4.3.3 絮体形态特征研究分析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破碎对低温低浊水动态絮凝过程影响研究 | 第83-97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低温低浊水一次破碎絮凝过程效能研究 | 第83-89页 |
5.2.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84-85页 |
5.2.2 粒度分布变化影响 | 第85-88页 |
5.2.3 几何形态特征研究分析 | 第88-89页 |
5.3 低温低浊水二次破碎絮凝过程效能研究 | 第89-94页 |
5.3.1 絮凝效果影响研究 | 第89-91页 |
5.3.2 粒度分布变化影响 | 第91-92页 |
5.3.3 几何形态特征分析 | 第92-94页 |
5.4 破碎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5.4.1 一次破碎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5.4.2 二次破碎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 第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