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中的“损害”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违约损害中的“损害”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精神损害中的“损害” | 第14-16页 |
一、传统理论上的精神损害 | 第14页 |
二、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4-15页 |
三、本文中的“精神损害”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 第16-19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 | 第16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违约精神损害的可赔性论证 | 第19-33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否定说反论证 | 第19-23页 |
一、“不符合可预见性原则”驳论 | 第19-20页 |
二、“责任竞合说”驳论 | 第20-21页 |
三、“阻碍交易说”驳论 | 第21-22页 |
四、“证据收集与计算困难说”驳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可赔性的正论证 | 第23-28页 |
一、合同法性质的要求 | 第23-24页 |
二、司法实践的客观现实需要 | 第24-26页 |
三、对权利的全面保护和完全赔偿原则的需要 | 第26-27页 |
四、责任竞合原则产生的缺陷的需要 | 第27-28页 |
五、公平正义的需要 | 第28页 |
第三节 国外法学说及法律实践 | 第28-33页 |
一、德国法学说与法律实践 | 第28-29页 |
二、法国法学说与法律实践 | 第29-30页 |
三、英美法系学说与法律实践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第33-43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原则 | 第33-35页 |
一、可预见性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前提 | 第33-34页 |
二、精神损害严重性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要构成要件之一 | 第34-35页 |
三、契约自由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35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限制 | 第35-43页 |
一、赔偿条件的限制 | 第36-39页 |
二、赔偿范围的限制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我国合同法植入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与司法权衡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立法模式的考察 | 第43-45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立法模式概述 | 第44页 |
二、附条件选入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以及条文设计的建议 | 第45-46页 |
一、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 | 第45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规则创新的理路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权衡 | 第46-53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合同类型的鉴别 | 第46-47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的确立 | 第47-48页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构成要件的明确 | 第48-50页 |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赔偿数额的确定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