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1.1 大蒜蒜氨酸酶的基因研究 | 第17-20页 |
1.1.1 鳞茎和叶中的蒜氨酸酶基因研究 | 第17-19页 |
1.1.2 根中的蒜氨酸酶基因研究 | 第19-20页 |
1.2 大蒜蒜氨酸酶的蛋白特点 | 第20-22页 |
1.3 底物蒜氨酸的组成和含量 | 第22-23页 |
1.4 蒜氨酸酶催化的反应 | 第23-27页 |
1.5 蒜氨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提取 | 第27-29页 |
1.6 蒜氨酸酶的提取和微生物表达 | 第29-30页 |
1.7 大蒜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30页 |
1.8 蒜素与人体健康 | 第30-32页 |
1.8.1 抗癌性 | 第30-31页 |
1.8.2 抗菌性 | 第31页 |
1.8.3 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 第31-32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大蒜根优势表达蒜氨酸酶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33-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2.1.1 植物材料和取样 | 第33-34页 |
2.1.2 大蒜基因组和RNA提取 | 第34页 |
2.1.3 大蒜根蒜氨酸酶编码基因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5页 |
2.1.3.1 已知cDNA序列的克隆 | 第34页 |
2.1.3.2 5'-未知序列的克隆 | 第34页 |
2.1.3.3 全长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5页 |
2.1.4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35页 |
2.1.5 蒜氨酸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 第35-36页 |
2.1.5.1 大蒜actin序列的克隆 | 第35页 |
2.1.5.2 根蒜氨酸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 第35-36页 |
2.1.5.3 鳞茎蒜氨酸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 第3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2.2.1 大蒜根优势表达蒜氨酸酶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41页 |
2.2.2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1-44页 |
2.2.3 蒜氨酸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4-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大蒜鳞茎蒜氨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 第47-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1.1 载体和试剂 | 第47-48页 |
3.1.2 培养基 | 第48页 |
3.1.3 蒜氨酸酶基因的改造和表达质粒构建 | 第48-49页 |
3.1.4 毕赤酵母转化和重组子的筛选 | 第49-50页 |
3.1.5 毕赤酵母GS115的诱导表达 | 第50页 |
3.1.6 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50页 |
3.1.7 蒜氨酸酶的酶活检测 | 第50-51页 |
3.1.7.1 酶活定义 | 第51页 |
3.1.7.2 丙酮酸浓度与光吸收值标准曲线绘制 | 第51页 |
3.1.7.3 酶活的测定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3.2.1 蒜氨酸酶基因的改造和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51-52页 |
3.2.2 高表达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52-53页 |
3.2.3 蒜氨酸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53-54页 |
3.2.4 重组蒜氨酸酶的酶活性比较 | 第54-55页 |
3.2.4.1 丙酮酸标准曲线 | 第54页 |
3.2.4.2 重组蒜氨酸酶的酶活测定 | 第54-55页 |
3.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因枪介导的大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6-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4.1.1 材料和载体 | 第56-57页 |
4.1.2 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4.1.3 培养基组成 | 第57页 |
4.1.4 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 | 第57页 |
4.1.5 潮酶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7页 |
4.1.6 基因枪介导的大蒜遗传转化 | 第57-59页 |
4.1.6.1 质粒提取 | 第58页 |
4.1.6.2 愈伤组织的预处理 | 第58页 |
4.1.6.3 基因枪转化 | 第58页 |
4.1.6.4 共培养 | 第58页 |
4.1.6.5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58页 |
4.1.6.6 植株再生 | 第58页 |
4.1.6.7 生根 | 第58-59页 |
4.1.7 gus基因表达检测 | 第59页 |
4.1.8 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4.2.1 潮酶素筛选浓度确定 | 第59-60页 |
4.2.2 基因枪转化效率及最佳转化参数确定 | 第60页 |
4.2.3 抗性植株的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 第60-61页 |
4.2.4 gus基因表达检测 | 第61-62页 |
4.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RNAI技术沉默大蒜蒜氨酸酶基因的研究 | 第64-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5.1.1 载体和试剂 | 第64-65页 |
5.1.2 用于沉默大蒜蒜氨酸酶基因的RNAi载体的构建 | 第65-67页 |
5.1.2.1 大蒜基因组和RNA提取 | 第65页 |
5.1.2.2 大蒜鳞茎蒜氨酸酶基因组序列扩增和外显子序列分析 | 第65页 |
5.1.2.3 鳞茎蒜氨酸酶基因片段扩增 | 第65-66页 |
5.1.2.4 根蒜氨酸酶基因片段扩增 | 第66页 |
5.1.2.5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66-67页 |
5.1.3 RNAi载体转入大蒜植株 | 第67页 |
5.1.4 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 第67-68页 |
5.1.5 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68页 |
5.1.6 蒜氨酸酶活检测 | 第68-6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5.2.1 克隆的大蒜鳞茎蒜氨酸酶基因组序列及简单分析 | 第69-70页 |
5.2.2 构建好的RNAi载体信息及图谱 | 第70页 |
5.2.3 RNAi载体的酶切检测结果 | 第70-71页 |
5.2.4 RNAi载体的大蒜转化 | 第71页 |
5.2.5 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 第71-72页 |
5.2.6 转基因植株中鳞茎蒜氨酸酶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 | 第72-75页 |
5.2.7 转基因植株中蒜氨酸酶活量变化 | 第75-76页 |
5.3 讨论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