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楠栽培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2.1 闽楠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2.2 林木地理分布与适宜区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2.3 林木遗传多样性和种源选择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2.4 林木干旱胁迫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2.5 林木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2.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3.1 闽楠分布和气候区划 | 第26-28页 |
3.1.1 地理分布调查方法 | 第26页 |
3.1.2 气侯因子数据收集 | 第26-27页 |
3.1.3 最适范围确定方法 | 第27页 |
3.1.4 闽楠气候区划方法 | 第27-28页 |
3.2 闽楠遗传多样性与种源选择 | 第28-30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3.2.2 总DNA提取和纯化 | 第29页 |
3.2.3 样品分析及电泳检测方法 | 第29页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2.5 种源初步选择和区划 | 第30页 |
3.3 闽楠干旱胁迫研究 | 第30-33页 |
3.3.1 研究地概况 | 第30页 |
3.3.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30-31页 |
3.3.3 叶片和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 第31页 |
3.3.4 质膜透性测定 | 第31页 |
3.3.5 电导率测定 | 第31-32页 |
3.3.6 光合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3.3.7 可溶性蛋白和活性酶测定 | 第32-33页 |
3.3.8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测定 | 第33页 |
3.3.9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4 闽楠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 第33-35页 |
3.4.1 试验材料与设置 | 第33-34页 |
3.4.2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70页 |
4.1 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 | 第35-44页 |
4.1.1 闽楠分布现状 | 第35-36页 |
4.1.2 闽楠分布区内的气候特征 | 第36-39页 |
4.1.3 气候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4.1.4 气候区划结果 | 第40-44页 |
4.2 闽楠遗传多样性与种源选择 | 第44-50页 |
4.2.1 反应体系确定及引物的筛选 | 第44-45页 |
4.2.2 扩增结果 | 第45-47页 |
4.2.3 遗传变异与分化 | 第47-49页 |
4.2.4 种源初步选择结果 | 第49-50页 |
4.3 闽楠干旱胁迫研究 | 第50-59页 |
4.3.1 土壤和叶片含水率 | 第50-52页 |
4.3.2 丙二醛含量 | 第52-53页 |
4.3.3 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53-55页 |
4.3.4 活性氧代谢酶活性 | 第55-57页 |
4.3.5 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 | 第57-59页 |
4.4 闽楠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 第59-70页 |
4.4.1 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性能 | 第59-61页 |
4.4.2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形态特征与评价 | 第61-62页 |
4.4.3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物量分配 | 第62-63页 |
4.4.4 不同光照条件下生化性能 | 第63-65页 |
4.4.5 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合性能 | 第65-7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0-86页 |
5.1 结论 | 第70-72页 |
5.2 讨论 | 第72-85页 |
5.2.1 地理分布和气候区划 | 第72-75页 |
5.2.2 遗传多样性和种源选择 | 第75-79页 |
5.2.3 闽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9-82页 |
5.2.4 闽楠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 第82-85页 |
5.3 创新点及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个人简介 | 第98-99页 |
导师简介 | 第99-100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