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7页 |
1.1 AFLP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18页 |
1.1.1 AFLP标记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2 AFLP标记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3 AFLP标记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8页 |
1.2 SSR标记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1.2.1 SSR标记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1.2.2 SSR标记的特点 | 第19页 |
1.2.3 SSR标记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4页 |
1.3 QTL分析及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34页 |
1.3.1 QTL分析的方法 | 第24-27页 |
1.3.2 QTL分析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1.3.3 QTL分析的现状 | 第28-29页 |
1.3.4 QTL分析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29-34页 |
1.4 玉米抗病虫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34-47页 |
1.4.1 玉米抗病虫性分子标记研究概况 | 第34-35页 |
1.4.2 玉米抗病虫性的基因定位所涉及的若干问题 | 第35-41页 |
1.4.3 玉米抗病虫性基因的分布 | 第41-42页 |
1.4.4 玉米抗病虫性的基因定位与其它性状的关系 | 第42-43页 |
1.4.5 玉米的基因组结构与抗病虫性基因位点 | 第43-44页 |
1.4.6 玉米抗病虫性的基因标记和基因定位的发展战略 | 第44-47页 |
第二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QTL分析 | 第47-105页 |
2.1 前言 | 第47-51页 |
2.1.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 | 第47页 |
2.1.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症状 | 第47页 |
2.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发生情况 | 第47-48页 |
2.1.4 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 | 第48页 |
2.1.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48-49页 |
2.1.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 | 第49-50页 |
2.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50-5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1-66页 |
2.2.1 供试材料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田间鉴定 | 第51-54页 |
2.2.2 分子标记检测 | 第54-64页 |
2.2.3 统计分析 | 第64-6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66-99页 |
2.3.1 一些玉米自交系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鉴定 | 第66-72页 |
2.3.2 作图群体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统计描述 | 第72-74页 |
2.3.3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74-85页 |
2.3.4 应用单标记法(线性回归)的QTL分析 | 第85-87页 |
2.3.5 应用区间作图法的QTL分析结果 | 第87-99页 |
2.4 讨论 | 第99-104页 |
2.4.1 本研究中所用的三种作图方法的比较 | 第99页 |
2.4.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QTL分析 | 第99-102页 |
2.4.3 利用F_(2∶3)群体和显性标记(如AFLP标记)进行QTL分析的可行性 | 第102-103页 |
2.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03-104页 |
2.5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三章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105-127页 |
3.1 前言 | 第10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3.2.1 植物材料 | 第105页 |
3.2.2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 第105-106页 |
3.2.3 田间数据的收集 | 第106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106-10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4页 |
3.3.1 作图群体农艺性状的统计描述 | 第107-113页 |
3.3.2 应用区间作图法的QTL分析 | 第113-124页 |
3.4 讨论 | 第124-126页 |
3.5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70页 |
参与著作清单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