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音频水印的背景意义 | 第9-11页 |
1.1.1 数字水印的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1.1.2 数字水印的应用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数字水印技术 | 第11-14页 |
1.2.1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1.2.2 基本框架满足条件 | 第12-13页 |
1.2.3 数字水印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音频数字水印算法 | 第16-26页 |
2.1 传统音频水印算法 | 第16-21页 |
2.1.1 时域算法 | 第16-18页 |
2.1.2 频域算法 | 第18-21页 |
2.2 音频水印的评价标准 | 第21-26页 |
2.2.1 不可感知性测度 | 第21-24页 |
2.2.2 鲁棒性测度 | 第24-25页 |
2.2.3 嵌入容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型 PN 序列的回声隐藏算法 | 第26-41页 |
3.1 基础理论 | 第26-30页 |
3.1.1 人耳听觉特性 | 第26页 |
3.1.2 掩蔽效应 | 第26-28页 |
3.1.3 倒谱及其自相关 | 第28-30页 |
3.2 传统时域扩展型回声隐藏算法 | 第30-31页 |
3.2.1 嵌入过程的理论表示 | 第30-31页 |
3.2.2 检测的过程 | 第31页 |
3.3 新的 PN 核及其特性 | 第31-35页 |
3.3.1 PN 序列改进方法 | 第31-34页 |
3.3.2 嵌入和提取步骤 | 第34-35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35-38页 |
3.4.1 不可感知性 | 第35-36页 |
3.4.2 鲁棒性 | 第36-38页 |
3.5 自适应嵌入强度的改进 | 第38-40页 |
3.5.1 改进方法 | 第38-39页 |
3.5.2 仿真结果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矢量量化的水印方案 | 第41-64页 |
4.1 基本信号处理原理 | 第42-47页 |
4.1.1 PCA(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4.1.2 VQ(矢量量化) | 第43-44页 |
4.1.3 LBG 算法 | 第44-45页 |
4.1.4 BCH 差错编解码 | 第45-47页 |
4.2 基于矢量量化的零水印算法 | 第47-48页 |
4.2.1 零水印嵌入和提取的过程 | 第47-48页 |
4.3 零水印方案仿真结果 | 第48-52页 |
4.3.1 不可感知性和容量 | 第48-49页 |
4.3.2 码本尺寸对水印恢复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3 鲁棒性 | 第50-51页 |
4.3.4 可检测性检测 | 第51-52页 |
4.4 一种多重水印方案的提出 | 第52-56页 |
4.4.1 基于矢量量化的多重水印 | 第52-54页 |
4.4.2 多重水印的嵌入步骤 | 第54-55页 |
4.4.3 多重水印的提取步骤 | 第55-56页 |
4.5 多重水印方案的仿真结果 | 第56-62页 |
4.5.1 脆弱水印码本尺寸对不可感知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2 不可感知性和容量 | 第58-59页 |
4.5.3 鲁棒性 | 第59-61页 |
4.5.4 对恶意篡改的检测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64-65页 |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