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概述 | 第9-12页 |
| ·阿维菌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第12-14页 |
| ·阿维链霉菌及伊维菌素的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阿维菌素的分离提取与检测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阿维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7-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菌种 | 第17页 |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菌种的活化 | 第19页 |
| ·担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19页 |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19-20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24页 |
| ·不同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0-22页 |
| ·甘氨酸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2页 |
| ·酶的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 第3章 阿维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7-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菌种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29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页 |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29-31页 |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1页 |
| ·再生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原生质体放置条件及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2页 |
| ·平板涂布密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4章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转化 | 第35-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 ·实验菌种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 ·缓冲液 | 第37-38页 |
| ·其他试剂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 ·大肠杆菌DH-5a 的收获和裂解 | 第38页 |
| ·大肠杆菌DH-5a,pUC18/vgb 质粒的提取 | 第38-39页 |
| ·pUC18/vgb 质粒的纯化 | 第39页 |
| ·酶切质粒DNA 及目的基因 | 第39页 |
| ·凝胶板的制备 | 第39页 |
| ·DNA 片段电泳及燃烧我观察 | 第39-40页 |
| ·质粒DNA 凝胶片段的回收 | 第40页 |
| ·变铅青链霉菌的质粒提取 | 第40-41页 |
| ·穿梭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41页 |
|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41页 |
| ·Vhb 基因PCR 反应 | 第41页 |
| ·超声波提取阿维菌素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 ·大肠杆菌DH-5a 中vgb 基因的鉴定 | 第42页 |
| ·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 ·硫链丝菌素的最低添加浓度 | 第43-44页 |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