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融资融券监管一般法律问题 | 第9-16页 |
(一) 融资融券监管的涵义 | 第9-12页 |
1、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界定 | 第9-10页 |
2、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特征 | 第10页 |
3、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要素 | 第10-11页 |
4、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价值 | 第11-12页 |
(二) 实施融资融券监管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融资融券制度存在的风险 | 第12-13页 |
2、各国(地区)开展融资融券的历史经验—融资融券监管 | 第13-14页 |
(三) 融资融券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融资融券监管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2、融资融券监管的法理依据 | 第15-16页 |
二、美国、日本、台湾融资融券监管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16-25页 |
(一) 美国、日本、台湾融资融券监管体制比较 | 第16-19页 |
1、美国融资融券监管体制 | 第16-17页 |
2、日本融资融券监管体制 | 第17页 |
3、台湾融资融券监管体制 | 第17-18页 |
4、融资融券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二) 美国、日本、台湾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比较 | 第19-20页 |
1、美国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第19页 |
2、日本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第19页 |
3、台湾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第19-20页 |
4、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0页 |
(三) 美国、日本、台湾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比较 | 第20-22页 |
1、美国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20-21页 |
2、日本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21页 |
3、台湾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21页 |
4、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四)美国、日本、台湾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比较 | 第22-23页 |
1、美国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 | 第22页 |
2、日本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3、台湾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 | 第23页 |
4、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3页 |
(五)对完善我国融资融券监管的启示 | 第23-25页 |
三、我国融资融券监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1、我国融资融券监管体制现状 | 第25-26页 |
2、我国融资融券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26页 |
3、我国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26-27页 |
4、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27-28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监管主体存在偏差 | 第28页 |
2、市场准入尚需完善 | 第28-29页 |
3、风险监管遭受质疑 | 第29-30页 |
4、业务监管亟需加强 | 第30-31页 |
5、法律责任有待健全 | 第31-32页 |
6、客户保护仍需提高 | 第32页 |
四、完善我国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制度构思 | 第32-38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监管的目的与原则 | 第32-34页 |
1、融资融券监管的目标设定 | 第32-33页 |
2、融资融券监管的原则遵循 | 第33-34页 |
(二)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4-38页 |
1、纠正监管主体偏差 | 第34-35页 |
2、厘定市场准入资格 | 第35页 |
3、化解风险监管质疑 | 第35-36页 |
4、客服业务监管缺陷 | 第36页 |
5、健全监管法律责任 | 第36-37页 |
6、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简介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