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蓝藻水华及其防护和治理方法 | 第12-14页 |
1.2 光合作用和Calvin循环 | 第14-16页 |
1.2.1 光合作用 | 第14页 |
1.2.2 Calvin循环 | 第14-16页 |
1.3 果糖-1,6-二磷酸酶的研究背景 | 第16-25页 |
1.3.1 果糖-1,6-二磷酸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 第17页 |
1.3.2 果糖-1,6-二磷酸酶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3 人和动物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18-21页 |
1.3.3.1 人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18-19页 |
1.3.3.2 猪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19-21页 |
1.3.4 高等植物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21-23页 |
1.3.5 原核生物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23-25页 |
1.3.5.1 大肠杆菌的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23-25页 |
1.4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的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4.1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 第25页 |
1.4.2 植物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 | 第25-26页 |
1.5 FBPase双功能酶的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1.5.1 蓝藻植物FBPase双功能酶 | 第26-27页 |
1.6 TNP-AMP荧光探针分子的研究背景 | 第27页 |
1.7 本文立题思想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蓝藻FBPase表达纯化 | 第29-3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4.1 蓝藻FBPase的表达 | 第32-33页 |
2.4.2 蓝藻FBPase的纯化 | 第33-34页 |
2.4.3 纯化所得蓝藻FBPase的脱盐 | 第34页 |
2.4.4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检测 | 第34-3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TNP-AMP结合蓝藻FBPase荧光性质研究 | 第37-57页 |
3.1 TNP-AMP结合蓝藻FBPase荧光测定体系建立 | 第37-45页 |
3.1.1 引言 | 第3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1.3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1.4.1 仪器参数及部分条件设定 | 第38页 |
3.1.4.2 确定体系最适蛋白浓度 | 第38-39页 |
3.1.4.3 确定体系所用金属离子及其最适浓度 | 第39页 |
3.1.4.4 确定体系中DTT的浓度 | 第39页 |
3.1.4.5 金属离子对TNP-AMP自身荧光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4.6 蓝藻FBPase及金属离子自身荧光的影响 | 第40页 |
3.1.5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1.5.1 体系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3.1.5.2 体系所用金属离子及其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41-43页 |
3.1.5.3 体系中DTT的浓度的确定 | 第43页 |
3.1.5.4 金属离子对TNP-AMP自身荧光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5.5 蓝藻FBPase以及脱盐缓冲液自身的荧光 | 第44-45页 |
3.2 TNP-AMP识别蓝藻FBPase抑制剂作用位点的研究 | 第45-55页 |
3.2.1 引言 | 第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4.1 体系中依次加入FBP和AMP | 第46-47页 |
3.2.4.2 饱和体系中FBP后加入AMP | 第47页 |
3.2.4.3 饱和体系中AMP后加入FBP | 第47-48页 |
3.2.4.4 饱和体系中FBP后加入F6P,AMP | 第48页 |
3.2.4.5 饱和体系中AMP后加入F6P,FBP | 第48-49页 |
3.2.4.6 体系中依次加入F6P和AMP | 第49页 |
3.2.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2.5.1 蓝藻FBPase中TNP-AMP的结合位点 | 第49-53页 |
3.2.5.2 化合物结合位点的探究 | 第53-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以蓝藻FBPase为靶酶的抑制剂筛选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3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4.1 蓝藻FBPase含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4.4.2 磷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9页 |
4.4.3 化合物初筛 | 第59-60页 |
4.4.4 高抑制率化合物IC_(50)测定 | 第60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4.5.1 BSA标准曲线与蛋白含量 | 第60-61页 |
4.5.2 磷标准曲线 | 第61页 |
4.5.3 抑制剂初筛结果 | 第61-65页 |
4.5.3.1 hs系列化合物终浓度为50μM的初筛结果 | 第62-63页 |
4.5.3.2 hx系列化合物50μM浓度初筛结果 | 第63页 |
4.5.3.3 x系列化合物100μM浓度初筛结果 | 第63-65页 |
4.5.4 高抑制率化合物IC_(50)测定结果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