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参与式引导:政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山西省北小张村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1-21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7页
        (一) 自由放任型政府第12-13页
        (二) 全面干预型政府第13-14页
        (三) 适度干预型政府第14-15页
        (四) 有效型政府第15-17页
    三、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 研究方法第17页
        (二)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四、村庄概况第18-21页
        (一) 发展中的示范村第18-19页
        (二) 大棚上的新经济第19-20页
        (三) 扎根土地的新农民第20-21页
第一章 直接干预:自上而下的致富项目第21-28页
    一、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被干预”第21-24页
        (一) 分片包点积极干预第21-22页
        (二) 方式多样各显神通第22-24页
    二、致富项目:难以“落地”的事实第24-28页
        (一) 棉花种植遭虫害之灾第24-25页
        (二) 苹果项目遇“水土不服”第25-28页
第二章 介入契机:蔬菜大棚的星星之火第28-35页
    一、内生需求:“穷则思变”的农民第28-30页
        (一) 粉条加工被迫停止第28-29页
        (二) “能人”王书记的设想第29页
        (三) 自然条件的优势第29-30页
    二、力不从心:分散农户的艰难第30-32页
        (一) 各种途径学技术第30-31页
        (二) 四处碰壁筹资金第31页
        (三) 到处游说找伙伴第31-32页
    三、介入契机:乡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第32-35页
        (一) 山东寿光开眼界第32-33页
        (二) 技术员驻村传技术第33-34页
        (三) 调地、贷款把棚建第34-35页
第三章 适时推动: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第35-43页
    一、自发种棚:大棚规模持续扩大第35-36页
        (一) 种植规模由“村”到“乡”第35-36页
        (二) 资源分配竞争激烈第36页
    二、硬件支持:政府完善配套设施第36-40页
        (一) 修缮“绿色通道”第37页
        (二) 新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第37-38页
        (三) 建立多渠道灌溉系统第38-39页
        (四) 提供机械化设备第39-40页
    三、农民智慧:理性农民探寻新路子第40-43页
        (一) 成立蔬菜大棚协会第40页
        (二) 收购中介的出现第40-41页
        (三) 修建私人水井第41-43页
第四章 职能优化:蔬菜种植走向产业化第43-51页
    一、内忧外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第43-46页
        (一) 蔬菜安全的道德失守第43-44页
        (二) 菜品布局盲目混乱第44-45页
        (三) 天灾人祸的双重考验第45-46页
    二、软件完善:政府的职能调整第46-48页
        (一) “一总四分”的工作模式第46-47页
        (二) “两村一品一联系人”的专业村第47页
        (三) 引导认证“襄绿翠”商标第47-48页
    三、初现成效:蔬菜产业专业化第48-51页
        (一) “襄绿翠”专业合作社第48-49页
        (二) 不同职业分工的出现第49页
        (三) 农资超市应然产生第49-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1-56页
    一、政府“参与式”引导农村产业的理论解释第51-53页
    二、政府对农村产业实施“参与式”引导的具体实现途径第53-56页
        (一) 尊重农民需求奠定农村产业形成的基础第53页
        (二) 政策支持与农民智慧的良性互动构成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第53-54页
        (三) 政府职能的自我优化形成农村产业壮大的动力第54页
        (四) 自治组织弥补农村产业内在的不足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事务型理事会:民间内生及功能拓展--以广西金田村迁坟理事会为例
下一篇:教育和工程领域学术论文引言中情态动词的语境顺应性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