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9-17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评述 | 第12页 |
| 三、研究内容、方法 | 第12-1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 第13-14页 |
| (二)产业集群理论 | 第14-16页 |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与现实 | 第17-22页 |
| 一、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回顾 | 第17-18页 |
| (一)稳步发展阶段(1992—2008) | 第17页 |
| (二)危机恢复阶段(2008—2011) | 第17-18页 |
| (三)发展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 第18页 |
| 二、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的现状 | 第18-22页 |
| (一).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关能力逐步增强 | 第18-19页 |
| (二)满洲里对外贸易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 第19-21页 |
| (三)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成果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 第22-27页 |
| 一、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立的条件 | 第22-26页 |
| (一)独特的区位条件 | 第22-23页 |
| (二)资源条件 | 第23页 |
| (三)政策条件 | 第23-24页 |
|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 第24-25页 |
| (五)兴边富民行动 | 第25-26页 |
| 二、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发展过程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满洲里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效应分析 | 第27-34页 |
| 一、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27-29页 |
| (一)经济增长效应 | 第27页 |
| (二)经济总量增加效应 | 第27-29页 |
| 二、产业结构效应 | 第29-31页 |
| (一)加快产业集群效应 | 第29-30页 |
| (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 第30-31页 |
| 三、引资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 四、社会就业效应分析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满洲里试验区经济效应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 一、可持续的经济运行体制不完善 | 第34页 |
| 二、产业单一,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 第34-35页 |
| 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投资发展环境不稳定 | 第35页 |
| 四、就业效应发挥面临的问题 | 第35-36页 |
| 五、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进一步发挥满洲里试验区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38-45页 |
| 一、提升试验区总体经济水平 | 第38-39页 |
| (一)提升边贸发展水平 | 第38页 |
| (二)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 (三)提升满洲里对外开放水平 | 第39页 |
| 二、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 第39-40页 |
| (一)培育本土特色经济增长极,形成产业集群 | 第39-40页 |
|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 第40页 |
| (三)国家积极实施各种策略支持产业发展 | 第40页 |
| 三、创造环境优势,加快试验区建设发展 | 第40-42页 |
| (一)完善硬环境建设 | 第40-41页 |
| (二)改善软环境建设 | 第41-42页 |
| 四、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体系 | 第42-43页 |
|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体系 | 第42页 |
| (二)提高收入水平,拓展就业渠道 | 第42-43页 |
| (三)规范就业市场,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第43页 |
| 五、促进试验区的外贸水平的提升 | 第43-45页 |
| (一)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合作 | 第43页 |
|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 第43-44页 |
| (三)积极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