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研究新媒体广告本身 | 第9-10页 |
二、研究新媒体广告的外部环境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架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新媒体广告概述 | 第13-29页 |
第一节 新媒体广告概念 | 第13页 |
第二节 新媒体广告载体及特征 | 第13-18页 |
一、移动终端设备 | 第13-14页 |
二、固定终端设备 | 第14-18页 |
第三节 新媒体广告种类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新媒体广告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 第19-25页 |
一、互联网广告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二、不同媒体广告经营额情况比较 | 第21-25页 |
第五节 新媒体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9页 |
一、广告质量良莠不齐 | 第25-26页 |
二、广告违法形式多样化 | 第26页 |
三、广告受害者维权成本高 | 第26-27页 |
四、违法广告影响扩散迅速 | 第27页 |
五、广告强制推送侵犯消费者的拒绝权 | 第27页 |
六、广告内容的低俗化趋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媒体广告的监管状况 | 第29-34页 |
第一节 上海广告监管体制概述 | 第29页 |
第二节 工商部门广告监管流程 | 第29-31页 |
一、事前的审查提示和指导 | 第29-30页 |
二、事中的广告监测告知和警示 | 第30页 |
三、事后的典型违法案例公示和处罚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 第31-32页 |
一、新媒体广告管理职权分工的梳理 | 第31页 |
二、对新媒体广告经营单位的督查与指导工作 | 第31-32页 |
三、违法新媒体广告惩处流程的完善 | 第32页 |
第四节 上海新媒体广告监管效果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新媒体广告监管中面临的困境 | 第34-42页 |
第一节 现行法律法规滞后的困境 | 第34-36页 |
一、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媒体广告经营主体融合的现状 | 第34-35页 |
二、新形式信息内容是否属于广告的定性困难 | 第35-36页 |
三、立法规制的本意在执法现实中难以落实 | 第36页 |
第二节 现行监管体制不适应新媒体广告管理的困境 | 第36-39页 |
一、监管体制在纵向结构设置上的不合理 | 第36-37页 |
二、监管体制在横向区域间的结构不合理 | 第37-39页 |
三、政府监管为主体制下行业协会等社会自律力量不足 | 第39页 |
第三节 传统监管模式面对新媒体广告的困境 | 第39-40页 |
一、传统的末端主体监管模式的不足 | 第39页 |
二、传统的重点广告监管模式的不足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传统监管技术落后于新媒体广告传播技术的困境 | 第40-42页 |
一、传统广告监测技术的落后 | 第40页 |
二、违法新媒体广告电子证据固定技术的落后 | 第40-41页 |
三、政府许可事项公布技术的单一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加强和完善新媒体广告监管的对策思考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完善新媒体广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 第42-43页 |
一、修订广告管理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二、出台专项的新媒体广告管理法规与执法细则 | 第43页 |
三、加强与立法部门的沟通以完善立法 | 第43页 |
四、加强与相关司法执法部门的沟通协作 | 第43页 |
五、培养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 第43页 |
第二节 改革和完善广告监管体制 | 第43-45页 |
一、整合行政资源建设无缝隙政府 | 第43-44页 |
二、建立线索平台和科学指标 | 第44-45页 |
三、倡导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 第45页 |
第三节 以精细化监管取代传统监管模式 | 第45-46页 |
一、推动广告经营主体的自主审查 | 第45-46页 |
二、实施个性化信用分类管理 | 第46页 |
第四节 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大失信制约力度 | 第46-49页 |
一、智能辅助软件的开发运用与升级完善 | 第46-47页 |
二、建立内外联通的诚信记录数据库 | 第47页 |
三、保护合法广告的传播 | 第47页 |
四、通过新媒体反制违法广告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附表1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