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中国军事论文--国防建设与战备论文

1949年以来中国军政关系的变迁与稳定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论第9-33页
    第一节 在中国政治研究中“找回军人”第9-17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9-14页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4-16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军队、军政关系与中国案例第17-27页
        一、军政关系研究概览:西方与中国第17-22页
        二、军政关系文献中的中国案例第22-24页
        三、现有文献对本文研究问题的三种可能回答第24-27页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途径第27-2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9-32页
        一、文献分析法第29-30页
        二、访谈法第30-32页
    第五节 行文逻辑第32-33页
第一章 中国军政关系的分析框架第33-57页
    第一节 中国军政关系的枢纽:党军关系及其维系机制第33-41页
        一、组织与职位:军队党组织、政治主官与政治工作机关第33-39页
        二、过程:军队的政治工作第39-41页
    第二节 中国军政关系的变迁:结构与行动者第41-49页
        一、政治结构的变迁第41-45页
        二、政治行动者的代际更替第45-49页
    第三节 基于“威胁感知”模型的分析框架第49-56页
        一、“结构化”的行动者视角第49-51页
        二、政治精英的“威胁感知”模型第51-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毛泽东与革命政治漩涡中的解放军第57-92页
    第一节 共产党、军队与毛泽东:1949年以前第57-63页
    第二节 革命政治结构与毛泽东威胁感知的嬗变第63-69页
        一、毛泽东的威胁感知及其嬗变第63-66页
        二、威胁感知的嬗变的政治结构因素第66-69页
    第三节 “人力-经验型”军队的形成第69-79页
        一、军队发展逻辑的抉择第69-73页
        二、政治挂帅下的“人力-经验型”军队第73-79页
    第四节 社会政治军事化的“准战时体制”第79-91页
        一、军队政治地位的再度跃升第79-81页
        二、“国防是一个拳头!”第81-84页
        三、“文革”中军队的“全面接管”第84-89页
        四、邓小平及其“流产的”整顿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三章 邓小平“制度变革优先”的军队改革战略第92-131页
    第一节 邓小平的再崛起与中国政治结构的变迁第92-97页
        一、革命政治结构的衰落与邓小平的再崛起第92-95页
        二、政治结构的“范式转换”第95-97页
    第二节 威胁感知的修正与军队改革的战略选择第97-103页
        一、邓小平对威胁感知的修正第97-99页
        二、军队改革的必要性、顺序设定与战略选择第99-103页
    第三节 “制度变革优先”的军队改革战略第103-120页
        一、军队的“去文革化”第105-108页
        二、军队的组织再造第108-120页
    第四节 军队改革的政治风险控制第120-128页
        一、基于邓小平个人权威的军队高层团结第121-123页
        二、日常政治结构下的机会与补偿第123-128页
    第五节 时序的意义:兼代本章小结第128-131页
第四章 技术专家型政治家的崛起与军政关系的转型第131-170页
    第一节 新政治家群体及其威胁感知第131-138页
        一、技术专家型政治家的崛起第131-135页
        二、政治结构的延续与威胁感知的微调第135-138页
    第二节 迈向“资本-知识型”军队第138-159页
        一、科技导向型军队发展逻辑的确立第138-143页
        二、军队的资本密集化转型第143-149页
        三、军队的知识密集化转型第149-155页
        四、军队内部结构的转变第155-159页
    第三节 军队任务聚焦与新关系纽带的形成第159-168页
        一、解放军的“外向化”(Externalization)第159-163页
        二、新关系纽带的形成与中国军政关系的理性化第163-166页
        三、军政关系转型中的党-军关系第166-168页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170-176页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发现第170-172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发现的理论与实践意涵第172-174页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议程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95页
后记第195-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甲基化及其调控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政治传播:台湾选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