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关于金融排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普惠金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写作思路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框架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的理论阐释和发展历程 | 第18-26页 |
2.1 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19页 |
2.1.1 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阐释 | 第18页 |
2.1.2 普惠金融体系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普惠金融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发展 | 第19-22页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2.2 小额信贷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微型金融理论 | 第20页 |
2.2.4 普惠金融体系与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2.3 国内外普惠金融实践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2.3.1 国际普惠金融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3.2 我国现代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第3章 区域差异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的现状评价 | 第26-38页 |
3.1 普惠金融的相关国际组织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3.1.1 普惠金融联盟 | 第26-27页 |
3.1.2 普惠金融专家组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 | 第27-28页 |
3.1.3 其他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 第28页 |
3.2 区域差异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 第28-34页 |
3.2.1 从金融机构渗透度角度 | 第30-31页 |
3.2.2 从金融服务可得性角度 | 第31-33页 |
3.2.3 从金融资源的使用状态角度 | 第33-34页 |
3.3 普惠金融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 第34-38页 |
3.3.1 地理因素 | 第34-35页 |
3.3.2 倾斜的国家政策 | 第35页 |
3.3.3 统一的金融管理政策 | 第35-36页 |
3.3.4 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 | 第36页 |
3.3.5 金融意识差异 | 第36-38页 |
第4章 区域差异化视角下普惠金融指标测度 | 第38-58页 |
4.1 因子分析法与数据采集 | 第38-41页 |
4.1.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4.1.2 两个重要的统计意义 | 第39-40页 |
4.1.3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40页 |
4.1.4 变量定义与样本选择 | 第40-41页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金融普惠综合发展指数模型 | 第41-53页 |
4.2.1 指标的选取及处理 | 第41-44页 |
4.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金融普惠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 第44-53页 |
4.3 金融普惠性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53-58页 |
4.3.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第53-55页 |
4.3.2 模型设定与检验结果 | 第55-56页 |
4.3.3 模型系数的经济解释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5.2.1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 第58-59页 |
5.2.2 鼓励普惠金融模式创新 | 第59页 |
5.2.3 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辅助体系的优化 | 第59-60页 |
5.2.4 区域内协同发展,区域间的相互合作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