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民族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8-9页 |
1.1.2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生态平衡观念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校园文化 | 第12页 |
1.3.2 教育生态 | 第12-13页 |
1.4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4.1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构成研究 | 第14-15页 |
1.4.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15-17页 |
1.4.3 校园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17页 |
1.4.4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4.5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理念 | 第18-19页 |
1.4.6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 论文框架结构和技术线路图 | 第21-24页 |
1.6.1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1-23页 |
1.6.2 技术线路图 | 第23-24页 |
2 教育生态与校园文化 | 第24-33页 |
2.1 教育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6页 |
2.2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载体-校园文化 | 第26-28页 |
2.3 校园文化的生态平衡 | 第28-31页 |
2.4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生态分布 | 第31-33页 |
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 第33-45页 |
3.1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的宏观面貌 | 第33-35页 |
3.1.1 校园的政治生态 | 第33-34页 |
3.1.2 校园的社区生态 | 第34-35页 |
3.1.3 校园的国际生态 | 第35页 |
3.2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的中观构造 | 第35-37页 |
3.3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微观个体 | 第37-45页 |
3.3.1 校园文化志--景观篇 | 第37-39页 |
3.3.2 校园文化志-人物篇 | 第39-42页 |
3.3.3 校园文化志-社团篇 | 第42-43页 |
3.3.4 校园文化志-新媒体篇 | 第43-45页 |
4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 | 第45-57页 |
4.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确立的依据 | 第45-48页 |
4.1.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 第45-46页 |
4.1.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现实依据 | 第46-47页 |
4.1.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原则和视角 | 第47-48页 |
4.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基本构造 | 第48-57页 |
4.2.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宏语境 | 第48-49页 |
4.2.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中观架构 | 第49-50页 |
4.2.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微观运行图景 | 第50-57页 |
5 结语 | 第57-59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 第57页 |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