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和田玉的历史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宝石学特征 | 第12页 |
1.3.2 矿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3.3 矿床学特征 | 第13-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 | 第16-17页 |
1.5 论文工作量统计 | 第17-18页 |
2 地质背景 | 第18-22页 |
3 和田玉次生料的宝石学特征 | 第22-46页 |
3.1 相对密度 | 第22-23页 |
3.2 和田玉次生料的外观特征 | 第23-46页 |
3.2.1 子料 | 第33-42页 |
3.2.2 戈壁料 | 第42-44页 |
3.2.3 山流水料 | 第44-46页 |
4 子料“肉”与“皮”的特征 | 第46-54页 |
4.1 岩相学特征 | 第46-49页 |
4.2 电子探针分析 | 第49-52页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4页 |
5 从山料和围岩研究成果探讨子料“皮”与“肉”关系 | 第54-62页 |
5.1 研究样品描述 | 第54-56页 |
5.2 宝石学特征 | 第56-57页 |
5.3 矿物学特征 | 第57-62页 |
6 子料评价及优化处理 | 第62-67页 |
6.1 子料评价 | 第62-63页 |
6.2 优化处理方法 | 第63-64页 |
6.3 鉴别方法 | 第64-67页 |
7 结论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