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基于iTRAQ技术的木薯野生种和栽培种块根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2页
    1.1 蛋白质组学概述第14页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第14-17页
        1.2.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第14-15页
        1.2.2 质谱技术第15页
        1.2.3 同位素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标记技术第15-16页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第16页
        1.2.5 其他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 木薯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木薯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第17-18页
        1.3.2 木薯野生和栽培种蛋白质组第18-19页
    1.4 蛋白质对木薯块根淀粉高效积累的分子调控研究第19-21页
        1.4.1 木薯块根淀粉高效积累的模式第19页
        1.4.2 木薯块根淀粉高效积累的蛋白质调控机理第19-21页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5.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材料第22页
    2.2 i TRAQ分析流程第22-27页
        2.2.1 标准实验流程第22-25页
        2.2.2 信息分析流程第25-27页
    2.3 木薯块根总RNA提取第27-28页
        2.3.1 试验准备第27页
        2.3.2 木薯块根总RNA提取方法第27-28页
        2.3.3 总RNA检测第28页
    2.4 Q-PCR分析第28-30页
        2.4.1 反转录合成c DNA第28页
        2.4.2 PCR引物设计第28-29页
        2.4.3 q RT--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116页
    3.1 i TRAQ测序结果第30-36页
        3.1.1 肽段匹配误差分布第30页
        3.1.2 重复性分析第30-31页
        3.1.3 基本鉴定信息第31-32页
        3.1.4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第32页
        3.1.5 肽段长度分布第32-33页
        3.1.6 肽段序列覆盖度第33页
        3.1.7 Unique肽段数量分布第33-34页
        3.1.8 差异蛋白统计第34页
        3.1.9 GO注释第34-36页
        3.1.10 COG注释第36页
    3.2 差异蛋白的Pathway分析第36-105页
        3.2.1 碳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差异蛋白第37页
        3.2.2 光合作用相关途径及差异蛋白第37页
        3.2.3 氨基酸代谢的差异蛋白第37-65页
        3.2.4 DNA和RNA相关代谢的差异蛋白第65页
        3.2.5 蛋白质相关代谢的差异蛋白第65-84页
        3.2.6 辅因子与维生素相关代谢的差异蛋白第84-88页
        3.2.7 信号转导代谢的差异蛋白第88页
        3.2.8 防御和运输代谢的差异蛋白第88-94页
        3.2.9 脂质代谢的差异蛋白第94页
        3.2.10 其他次生代谢的差异蛋白第94-105页
    3.3 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第105-114页
        3.3.1 碳代谢和能量代谢互作分析第105-106页
        3.3.2 光合作用相关途径互作分析第106页
        3.3.3 氨基酸代谢互作分析第106-107页
        3.3.4 DNA和RNA相关代谢互作分析第107-108页
        3.3.5 蛋白质相关代谢途径互作分析第108-109页
        3.3.6 辅因子与维生素相关代谢互作分析第109-110页
        3.3.7 信号转导代谢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110-111页
        3.3.8 防御和运输代谢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111页
        3.3.9 脂类代谢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111-112页
        3.3.10 其他次生代谢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112-113页
        3.3.11 总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113-114页
    3.4 q RT-PCR验证第114-116页
4 讨论第116-120页
    4.1 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第116页
    4.2 木薯块根淀粉积累相关蛋白质的相互调控作用第116-118页
    4.3 差异蛋白质转录表达水平验证第118-120页
5 结论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间旅游业溢出效应研究--以广西为例
下一篇:办公建筑能源审计方法与节能改造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