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FRP抗剪加固RC梁的粘贴形式及破坏形式 | 第10页 |
| 1.3 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4 剪跨比对FRP抗剪加固RC梁的影响 | 第11-12页 |
| 1.5 配箍率对FRP抗剪加固RC梁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6 现有FRP抗剪计算模型 | 第13-14页 |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试验方案 | 第15-23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材料性质 | 第15-16页 |
| 2.2.1 混凝土 | 第15页 |
| 2.2.2 钢筋 | 第15页 |
| 2.2.3 FRP | 第15-16页 |
| 2.3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16-21页 |
| 2.3.1 试件设计 | 第16-20页 |
| 2.3.2 试件制作 | 第20-21页 |
| 2.4 测试方案 | 第21-23页 |
| 2.4.1 测点布置 | 第21-22页 |
| 2.4.2 加载装置 | 第22-23页 |
| 第3章 试验分析 | 第23-51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试验梁的破坏模式及裂缝分布 | 第23-27页 |
| 3.2.1 剪跨比为 1.0 的梁 | 第23-24页 |
| 3.2.2 剪跨比为 2.0 的梁 | 第24-26页 |
| 3.2.3 剪跨比为 3.0 的梁 | 第26-27页 |
| 3.3 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 | 第27-31页 |
| 3.3.1 剪跨比为 1.0 的梁 | 第27-28页 |
| 3.3.2 剪跨比为 2.0 的梁 | 第28-29页 |
| 3.3.3 剪跨比为 3.0 的梁 | 第29-31页 |
| 3.4 剪跨比与配箍率耦合作用下的CFRP抗剪贡献 | 第31-34页 |
| 3.5 箍筋应变的分析 | 第34-40页 |
| 3.5.1 剪跨比为 1.0 的梁 | 第34-35页 |
| 3.5.2 剪跨比为 2.0 的梁 | 第35-36页 |
| 3.5.3 剪跨比为 3.0 的梁 | 第36-38页 |
| 3.5.4 剪跨比、配箍率对于箍筋应变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6 CFRP条带应变的分析 | 第40-47页 |
| 3.6.1 剪跨比为 1.0 的梁 | 第41-43页 |
| 3.6.2 剪跨比为 2.0 的梁 | 第43页 |
| 3.6.3 剪跨比为 3.0 的梁 | 第43-46页 |
| 3.6.4 剪跨比、配箍率对CFRP应变分布及变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 3.7 不同箍筋配置方式对CFRP抗剪贡献的影响 | 第47-49页 |
| 3.8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 | 第51-83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CFRP抗剪贡献桁架模型 | 第51-53页 |
| 4.3 现有设计规范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 | 第53-59页 |
| 4.3.1 现有设计规范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公式 | 第53-56页 |
| 4.3.2 现有设计规范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的统计分析 | 第56-59页 |
| 4.4 考虑箍筋和CFRP相互影响的研究 | 第59-61页 |
| 4.4.1 现有考虑箍筋和CFRP相互影响的研究 | 第59-60页 |
| 4.4.2 对现有研究的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 4.5 考虑多因素的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 | 第61-82页 |
| 4.5.1 建议的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 | 第62-66页 |
| 4.5.2 建议CFRP抗剪贡献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66-8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