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化合物基于核受体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14-18页 |
1.1.1 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1.2 雌激素效应、雄激素效应和甲状腺效应 | 第15-16页 |
1.1.3 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方法 | 第16-18页 |
1.2 计算毒理学在预测内分泌干扰效应方面的应用 | 第18-24页 |
1.2.1 计算毒理学简介 | 第18-19页 |
1.2.2 分子描述符与分子对接 | 第19-21页 |
1.2.3 建模方法 | 第21-22页 |
1.2.4 计算毒理学方法在研究内分泌干扰效应方面的进展 | 第22-2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2.1 细胞实验 | 第27-30页 |
2.1.1 细胞系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 第27-28页 |
2.1.3 细胞培养 | 第28-29页 |
2.1.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29页 |
2.1.5 E-screen实验 | 第29-30页 |
2.2 三元分类计算模型 | 第30-37页 |
2.2.1 内分泌干扰物的收集 | 第30-33页 |
2.2.2 分子描述符与分子对接 | 第33-34页 |
2.2.3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 第34页 |
2.2.4 处理分类不平衡的数据集 | 第34-35页 |
2.2.5 特征选择 | 第35页 |
2.2.6 三元分类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7 三元分类模型的验证 | 第36-37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利用体外实验与计算模型预测209种PCBs甲状腺干扰效应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2.1 22 种PCBs的甲状腺干扰效应 | 第39-41页 |
3.2.2 特征选择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3.2.3 LDA和SVM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 第42-44页 |
3.2.4 通过SVM模型预测余下187种PCBs的甲状腺干扰效应 | 第44-45页 |
3.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三元分类计算模型在筛选具有雌激素效应的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应用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结果 | 第47-55页 |
4.2.1 特征选择 | 第48-49页 |
4.2.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2.3 LDA、CART和SVM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及模型之间的比较 | 第50-53页 |
4.2.4 SVM模型预测一批疑似内分泌干扰物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 | 第53页 |
4.2.5 E-screen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基于雄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的三元分类计算模型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5.2.1 数据集分析 | 第59-60页 |
5.2.2 特征选择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5.2.3 AR、TR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 第61-66页 |
5.2.4 三元分类模型预测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66页 |
5.2.5 计算模型的优势和局限 | 第66-67页 |
5.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附录 | 第8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7页 |
1 作者简介 | 第95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