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探究 | 第12-35页 |
| 一、犯罪记录的概念 | 第12-14页 |
| 二、犯罪记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4-18页 |
| (一)犯罪记录与犯罪事实的关系 | 第14-15页 |
| (二)犯罪记录与前科的关系 | 第15-18页 |
| 三、犯罪记录的特殊处理方式、比较及可行性 | 第18-24页 |
| (一)犯罪记录的特殊处理方式 | 第19-20页 |
|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与前科消灭的比较 | 第20-22页 |
|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特殊处理方式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 四、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基础、立法依据及存在问题 | 第24-35页 |
| (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25-29页 |
| (三)相关刑事立法与民事、行政立法冲突明显 | 第29-30页 |
| (四)适用对象范围局限 | 第30-32页 |
| (五)封存制度与司法公开不协调 | 第32-33页 |
| (六)违反保密义务的法律责任缺失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功能影响及试点成效 | 第35-54页 |
| 一、犯罪记录的功能与效应 | 第35-37页 |
| (一)犯罪记录的功能 | 第35-36页 |
| (二)犯罪记录的效应 | 第36-37页 |
|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正面功能 | 第37-42页 |
| (一)有利于未成年人复归社会的人文关怀 | 第37-38页 |
| (二)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构建完善 | 第38-40页 |
| (三)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的立法目的 | 第40-42页 |
|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负面影响 | 第42-50页 |
| (一)标签效应——再犯罪率上升 | 第42-46页 |
| (二)经济排斥——就业权限制 | 第46-48页 |
| (三)政治排斥——政治权利与自由缩小 | 第48-49页 |
| (四)教育排斥——受教育权下降 | 第49-50页 |
| 四、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试点成效 | 第50-54页 |
| (一)罪错较轻的在校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试点 | 第50-51页 |
| (二)未成年人尚存的犯罪记录封存的尝试 | 第51-52页 |
| (三)“前科消灭”试点行动试行 | 第52页 |
| (四)我国各地司法试点的比较与总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配套对策 | 第54-72页 |
| 一、借鉴国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经验 | 第54-56页 |
| (一)联合国制定的关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标准 | 第54-55页 |
| (二)国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立法概况 | 第55-56页 |
| 二、附条件完善社区矫正主体、条件、责任及功能 | 第56-63页 |
| (一)立法层面——严格缓刑、假释监督制度 | 第57-58页 |
| (二)社会层面——封存制度与社会帮教制度的有效对接 | 第58-60页 |
| (三)教育层面——发挥工读学校的教育教化功能 | 第60-61页 |
| (四)保护层面——融合更生保护效能 | 第61-63页 |
| 三、探索建立犯罪记录解封制度——针对再犯罪问题 | 第63-65页 |
| (一)初步探索建立解封的适用条件 | 第63-64页 |
| (二)逐步探索建立解封的适用程序 | 第64页 |
| (三)完善探索建立解封的监督职责 | 第64-65页 |
| 四、建构法律援助支撑体系 | 第65-72页 |
| (一)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 | 第65-66页 |
| (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监督机制 | 第66-67页 |
| (三)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 第67-68页 |
| (四)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评估机制 | 第68-70页 |
| (五)创设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激励机制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