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背俞穴温针灸治疗瘀血阻窍型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2-18页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一、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第12页
        二、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第12-13页
        三、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第13-14页
    第二节 祖国医学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一、古代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第14页
        二、病因病机第14页
        三、针灸推拿对后循环缺血性的治疗第14-17页
        四、中药对后循环缺血性的治疗第17-18页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第18-22页
    第一节 病例来源及标准第18-19页
        一、病例来源第18页
        二、病例选择标准第18-19页
    第二节 治疗方法第19-20页
        一、治疗组治疗方法第19页
        二、对照组治疗方法第19-20页
        三、疗程第20页
    第三节 观察资料第20-21页
        一、一般资料第20页
        二、症状量化标准第20页
        三、疗效评价标准第20页
        四、安全性观察第20-21页
    第四节 分组及统计方法第21-22页
        一、随机分组方法第21页
        二、统计方法第21-22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第22-32页
    第一节 实际病例完成情况第22页
    第二节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第22-26页
        一、两组性别比较第22页
        二、两组年龄比较第22-23页
        三、两组病程比较第23页
        四、两组基础疾病比较第23-24页
        五、治疗前量表评分及检查结果比较第24-25页
        六、小结第25-26页
    第三节 治疗后结果统计第26-31页
        一、两组总疗效比较第26页
        二、DARS量表比较第26-27页
        三、眩晕症候量表比较第27-29页
        四、TCD检查结果比较第29-31页
    第四节 安全性观察第31-32页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第32-37页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第32页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第32-34页
        一、疗效分析第32页
        二、DARS量表评分分析第32-33页
        三、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分析第33页
        四、TCD检查结果分析第33-34页
    第三节 选穴依据第34页
    第四节 瘀血阻窍型后循环缺血病因病机浅析第34-35页
    第五节 背俞穴温针灸治疗机理探究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附录第41-48页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α-Fe2O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几类微分方程稳定性和边值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