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保障房社区生活空间的资源可接近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1.2.1 保障房社区第12-13页
        1.2.2 生活空间第13页
        1.2.3 资源可接近性第13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7-23页
    2.1 保障房研究进展第17-18页
        2.1.1 规划布局研究第17页
        2.1.2 贫困聚集研究第17页
        2.1.3 居住环境评价研究第17-18页
    2.2 生活空间研究进展第18-19页
        2.2.1 国内研究进展第18页
        2.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8页
        2.2.3 国内外研究方法第18-19页
    2.3 可接近性研究进展第19页
        2.3.1 国内研究进展第19页
        2.3.2 国外研究进展第19页
    2.4 GIS研究进展第19-20页
    2.5 文献综述小结第20-23页
第三章 生活空间、社区资源与居民行为需求之间的关系第23-31页
    3.1 生活空间构成要素第23-24页
        3.1.1 居住空间第23页
        3.1.2 购物消费空间第23页
        3.1.3 休闲交往空间第23页
        3.1.4 其他生活空间第23-24页
    3.2 社区资源构成要素第24-25页
        3.2.1 交通区位资源第24页
        3.2.2 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第24-25页
        3.2.3 生态环境资源第25页
    3.3 居民行为需求构成要素第25-27页
        3.3.1 生理行为需求第25-26页
        3.3.2 安全行为需求第26页
        3.3.3 社交行为需求第26页
        3.3.4 尊重行为需求第26页
        3.3.5 自我实现行为需求第26-27页
    3.4 对偶互动关系第27-28页
        3.4.1 生活空间与居民行为需求的对偶互动关系第27页
        3.4.2 居民行为需求与社区资源的对偶互动关系第27页
        3.4.3 社区资源与生活空间的对偶互动关系第27-28页
    3.5 循环模式第28-29页
        3.5.1 恶性循环第28页
        3.5.2 有利循环第28-29页
    3.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第31-41页
    4.1 评价原则第31页
        4.1.1 以人为本第31页
        4.1.2 系统科学第31页
        4.1.3 可比性第31页
        4.1.4 层次性第31页
    4.2 评价要素第31-32页
        4.2.1 距离第31页
        4.2.2 数量第31-32页
        4.2.3 面积第32页
    4.3 评价指标体系第32-35页
        4.3.1 选取评价指标第32-33页
        4.3.2 确定感知距离第33-34页
        4.3.3 确定指标权重第34-35页
    4.4 评价方法第35-38页
        4.4.1 GIS数据处理第35-37页
        4.4.2 SPSS聚类分析第37-38页
    4.5 评价模型第38-39页
    4.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实例评价第41-73页
    5.1 研究区域界定及对象选取第41-43页
    5.2 建立基础数据库及要素评价第43-59页
        5.2.1 交通区位资源可接近性第43-45页
        5.2.2 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可接近性第45-58页
        5.2.3 生态环境资源可接近性第58-59页
    5.3 SPSS聚类分析第59-67页
        5.3.1 一次聚类分析第59-63页
        5.3.2 二次聚类分析第63-67页
    5.4 资源可接近性总体评价第67-72页
        5.4.1 优劣等级划分第67-68页
        5.4.2 存在的问题第68-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优化第73-81页
    6.1 优化理念第73页
        6.1.1 人本主义第73页
        6.1.2 公平公正第73页
        6.1.3 社区和谐第73页
    6.2 优化原则第73-74页
        6.2.1 统筹优化第73页
        6.2.2 对偶优化第73-74页
        6.2.3 动态优化第74页
    6.3 优化方向第74-77页
    6.4 优化措施第77-78页
        6.4.1 改善公共交通的主导性第77-78页
        6.4.2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第78页
        6.4.3 调整前期规划布局思路第78页
        6.4.4 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励力度第78页
        6.4.5 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和预警机制第78页
    6.5 本章小结第78-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第81-82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附录A第91-123页
附录B第123-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前置专业及其影响调查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
下一篇:北五味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