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制冷工程论文--制冷理论论文

管排与丝网交替结构吸收器的溴化锂吸收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基础第14-20页
    2.1 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基础第14-16页
    2.2 溴化锂溶液物性第16-20页
        2.2.1 粘度系数的计算第16页
        2.2.2 密度计算第16-17页
        2.2.3 溶液比焓的计算第17页
        2.2.4 导热系数的计算第17页
        2.2.5 定压比热容的计算第17-18页
        2.2.6 气液平衡方程第18-19页
        2.2.7 溴化锂水溶液浓度计算第19-20页
第三章 传统光管排溴化锂溶液吸收模型第20-26页
    3.1 传统水平管束降膜吸收三区模型介绍第20页
    3.2 光管排降膜吸收模型的建立第20-24页
        3.2.1 水平管降膜吸收区数学模型第21-23页
        3.2.2 液滴形成区数学模型第23页
        3.2.3 液滴下落区数学模型第23-24页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4-26页
第四章 管排与丝网交替结构溴化锂吸收实验第26-38页
    4.1 管排和丝网交替结构吸收器的构成第26-27页
    4.2 实验装置第27-28页
    4.3 实验操作步骤第28-29页
    4.4 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平台第29-31页
    4.5 实验数据及处理第31-32页
    4.6 误差与不确定度分析第32-34页
    4.7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4-38页
        4.7.1 吸收器传质实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第34-36页
        4.7.2 吸收器传热实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第36-38页
第五章 管排与丝网交替结构中液膜流动的可视化实验第38-47页
    5.1 可视化实验装置第38-39页
    5.2 可视化实验操作步骤第39页
    5.3 可视化实验数据处理第39-40页
    5.4 可视化实验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第40-41页
    5.5 可视化实验系统验证第41-42页
    5.6 可视化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5页
    5.7 可视化实验数据与传热传质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第45-4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7-49页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第47-48页
    6.2 工作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下一篇:椎管内注射地塞米松对分娩患者发热及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