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边界层风场特性 | 第13-17页 |
1.2.1 平均风速剖面 | 第13-14页 |
1.2.2 大气湍流 | 第14-17页 |
1.3 内压理论发展进程 | 第17-19页 |
1.4 风致瞬态内压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风致内压干扰效应研究 | 第21-22页 |
1.6 部分国家规范的内压规定描述 | 第22-25页 |
1.6.1 中国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 第22页 |
1.6.2 澳大利亚/新西兰风荷载规范(AS/NZS 1170.2:2002) | 第22-23页 |
1.6.3 美国风荷载规范(ANSI/ASCE7-10) | 第23页 |
1.6.4 欧洲风荷载规范(BS EN 199114) | 第23-24页 |
1.6.5 英国风荷载规范(BS 639921997) | 第24页 |
1.6.6 国际风荷载标准(ISO 4354) | 第24-25页 |
1.7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突然开孔结构瞬态内压响应数值分析 | 第27-51页 |
2.1 风致瞬态内压数值分析基础 | 第28-33页 |
2.1.1 内压响应方程 | 第28-29页 |
2.1.2 外压激励模拟 | 第29-31页 |
2.1.3 内压峰值估算 | 第31-33页 |
2.2 风致瞬态内压响应数值分析结果 | 第33-49页 |
2.2.1 参考风速的影响 | 第35-38页 |
2.2.2 开孔面积的影响 | 第38-41页 |
2.2.3 背景孔隙的影响 | 第41-45页 |
2.2.4 内部容积的影响 | 第45-47页 |
2.2.5 过冲比的多参数经验公式拟合 | 第47-4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风洞实验技术简介及内压干扰试验设计 | 第51-61页 |
3.1 风洞简介 | 第51-52页 |
3.2 风洞实验室主要测试设备 | 第52-53页 |
3.2.1 风压测量 | 第52-53页 |
3.2.2 风速测量 | 第53页 |
3.3 风场模拟 | 第53-55页 |
3.4 试验设计 | 第55-60页 |
3.4.1 内压风洞试验相似理论 | 第55-56页 |
3.4.2 试验模型 | 第56-59页 |
3.4.3 工况设计 | 第59-60页 |
3.4.4 模型安装 | 第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内外压相关性的干扰效应及特征参数识别 | 第61-74页 |
4.1 风洞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61-62页 |
4.2 不同开孔面积的风致内压响应 | 第62-63页 |
4.3 内外压相关性 | 第63-67页 |
4.3.1 内压空间相关性验证 | 第63-64页 |
4.3.2 内外压相关性分析理论 | 第64-65页 |
4.3.3 内外压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65-67页 |
4.4 孔口特征参数识别 | 第67-73页 |
4.4.1 参数识别理论 | 第68-69页 |
4.4.2 单体工况识别结果 | 第69-70页 |
4.4.3 干扰条件下特征参数适用性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风致内压干扰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 第74-90页 |
5.1 施扰建筑不同宽度的影响 | 第74-83页 |
5.1.1 平均风压干扰效应 | 第74-77页 |
5.1.2 脉动风压干扰效应 | 第77-80页 |
5.1.3 峰值风压干扰效应 | 第80-83页 |
5.2 施扰建筑不同高度的影响 | 第83-88页 |
5.2.1 平均风压干扰效应 | 第83-85页 |
5.2.2 脉动风压干扰效应 | 第85-86页 |
5.2.3 峰值风压干扰效应 | 第86-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工作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