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 | 第18-3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城市中心区(CBD)的研究 | 第18-22页 |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述评 | 第24页 |
·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模式 | 第25-26页 |
·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机制 | 第26-27页 |
·街区活力的理解 | 第27-28页 |
·塑造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的原则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广州珠江新城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研究 | 第31-67页 |
·珠江新城的建设发展情况概述 | 第31-35页 |
·珠江新城建设发展的背景 | 第31页 |
·珠江新城发展历程概述 | 第31-35页 |
·珠江新城建设初始阶段空间形态的发展(1993 年-1999 年) | 第35-42页 |
·规划历程 | 第35-39页 |
·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39-42页 |
·珠江新城发展调整阶段空间形态的发展(2000 年-2004 年) | 第42-47页 |
·规划历程 | 第42-46页 |
·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46-47页 |
·珠江新城全面建设阶段空间形态的发展(2005-2007 年) | 第47-52页 |
·规划历程 | 第47-50页 |
·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50-52页 |
·珠江新城CBD 雏形形成阶段空间形态的发展(2006-2010年) | 第52-57页 |
·规划历程 | 第52-55页 |
·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55-57页 |
·规划调整的总体特征 | 第57-62页 |
·规划的动态调整 | 第57-59页 |
·珠江新城规划成果体系和特征 | 第59-62页 |
·珠江新城空间演变的总体进程 | 第62-66页 |
·历史地图的叠加 | 第62-64页 |
·整体空间发展轨迹 | 第64-65页 |
·空间发展演变的特征总结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珠江新城地块尺度及街区活力分析 | 第67-103页 |
·珠江新城地块发展历程 | 第67页 |
·规划层面地块尺度的研究 | 第67-79页 |
·93 版规划与03 版规划的对比分析 | 第67-75页 |
·93 版规划划对地块的初划 | 第75-77页 |
·03 版规划对地块尺度的整合 | 第77-79页 |
·现状地块的发展 | 第79-85页 |
·现状用地规模 | 第79-82页 |
·93 版规划指导下的地块发展 | 第82-83页 |
·03 版规划指导下的地块发展 | 第83-85页 |
·现状街区空间活力调研分析 | 第85-101页 |
·对街区概念的理解 | 第85页 |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85-86页 |
·街区界面分析 | 第86-91页 |
·交通空间分析 | 第91-94页 |
·公共空间节点 | 第94-98页 |
·不同尺度街区的发展特征总结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珠江新城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发展特征总结 | 第103-112页 |
·珠江新城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因素 | 第103-107页 |
·政策和经济因素:空间形态演变的始终动力 | 第103-105页 |
·城市规划:空间发展的策动力 | 第105-106页 |
·公共交通的发展:空间形态加速发展 | 第106页 |
·标志性建筑竣工:核心区空间形态形成的关键 | 第106-107页 |
·珠江新城空间形态演进的特点 | 第107-111页 |
·珠江新城自身空间发展的特点 | 第107-109页 |
·政策与规划引导因素具有关键性作用 | 第109-110页 |
·珠江新城空间形态的演进是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珠江新城空间优化发展建议 | 第112-116页 |
·整体空间格局优化发展 | 第112-113页 |
·注重景观资源的利用与协调 | 第112页 |
·注重空间形态发展的延续和深化 | 第112-113页 |
·注重对现有空间形态的整合与拓展 | 第113页 |
·注重城市空间活力的营造 | 第113-115页 |
·建立促进社会活力的空间 | 第113-114页 |
·营造双尺度的城市空间 | 第114页 |
·注重文化活力和街区活力的营造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附件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