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3-16页 |
1.2.1 富营养化 | 第13-14页 |
1.2.2 蓝藻水华 | 第14-15页 |
1.2.3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 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及处理高藻水时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3.1 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 | 第16-17页 |
1.3.2 处理高藻水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聚合氯化铝铁性质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性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聚合氯化铝铁混凝条件优化 | 第20-25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藻种和培养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2.1 实验模拟水样配制 | 第21页 |
2.2.2 混凝实验 | 第21页 |
2.2.3 蓝藻细胞去除率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混凝过程对蓝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25-31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3.1.1 实验藻种和培养 | 第25页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实验模拟水样配制 | 第26页 |
3.2.2 混凝实验 | 第26页 |
3.2.3 胞外藻毒素MCs测定 | 第26-27页 |
3.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7页 |
3.2.5 细胞活性 | 第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3.3.1 三种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3.3.2 讨论 | 第29页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絮体堆置过程中蓝藻细胞完整性的变化及含藻絮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厌氧降解 | 第31-41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4.1.1 实验藻种和培养 | 第31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4.2.1 实验模拟水样配制 | 第32页 |
4.2.2 凝实验 | 第32页 |
4.2.3 含藻絮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厌氧降解实验 | 第32页 |
4.2.4 胞外藻毒素MCs测定 | 第32-33页 |
4.2.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3页 |
4.2.6 EEM测量 | 第33-3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4.3.1 胞外MCs变化 | 第34-36页 |
4.3.2 絮体堆置过程中蓝藻细胞完整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3 胞外有机物质随时间的变化 | 第37-39页 |
4.3.4 厌氧降解含藻絮体中的微囊藻毒素 | 第39-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5.1 结论 | 第41页 |
5.2 建议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