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烫伤治愈活性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皮肤结构及伤口愈合过程第14-15页
    1.2 积雪草总苷第15-17页
        1.2.1 羟基积雪草苷的药理活性第16-17页
    1.3 脂质体第17-18页
    1.4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第18-20页
        1.4.1 被动载药技术第18-19页
        1.4.2 主动载药技术第19-20页
    1.5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第20页
        1.5.1 包封率第20页
        1.5.2 泄漏率第20页
        1.5.3 粒径和形态第20页
    1.6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第20-22页
        1.6.1 靶向性第20-22页
        1.6.2 长效性第22页
        1.6.3 降低药物毒性第22页
    1.7 脂质体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第22-24页
        1.7.1 脂质体经皮给药的优势第22-23页
        1.7.2 脂质体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第23页
        1.7.3 脂质体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1.8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第24-27页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8.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8.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6-2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7-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7页
    2.2 仪器第27-29页
第三章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及条件优化第29-47页
    3.1 羟基积雪草苷浓度测定方法的探究第29-31页
        3.1.1 色谱条件第29页
        3.1.2 标准曲线第29-30页
        3.1.3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30-31页
        3.1.4 重现性第31页
    3.2 二次乳化法的初步探究第31-34页
        3.2.1 二次乳化法制备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第31-32页
        3.2.2 薄膜分散法制备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第32页
        3.2.3 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势测定第32-33页
        3.2.4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第33页
        3.2.5 脂质体载药量的测定第33-34页
        3.2.6 二次乳化法初步探究小结第34页
    3.3 二次乳化法脂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第34-45页
        3.3.1 单因素实验第34-39页
        3.3.2 响应面分析实验第39-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第47-55页
    4.1 脂质体的制备第47页
        4.1.1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第47页
        4.1.2 聚乙二醇包覆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第47页
    4.2 脂质体粒径和形态第47-49页
        4.2.1 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势测定第47-48页
        4.2.2 脂质体的形态结构第48-49页
    4.3 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第49-54页
        4.3.1 脂质体的泄漏率第49-51页
        4.3.2 脂质体分散溶液的外观变化第51-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透皮及大鼠烫伤治疗第55-68页
    5.1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制备第55页
    5.2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大鼠体外透皮第55-61页
        5.2.1 大鼠皮肤的处理第55页
        5.2.2 大鼠透皮实验第55-58页
        5.2.3 大鼠透皮改进实验第58-59页
        5.2.4 大鼠皮肤吸收量实验第59-61页
        5.2.5 大鼠透皮实验小结第61页
    5.3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治疗大鼠烫伤实验第61-66页
        5.3.1 大鼠二级烫伤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5.3.2 数据统计第63页
        5.3.3 大鼠二级烫伤愈合效果第63-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中药物与磷脂的相互作用第68-83页
    6.1 羟基积雪草苷与磷脂膜之间吸附的初步判断第68-70页
        6.1.1 空白脂质体加样回收率第68-70页
        6.1.2 离子强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第70页
    6.2 通过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水分配系数研究药物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第70-73页
        6.2.1 羟基积雪草苷在不同pH条件下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70-71页
        6.2.2 pH对脂质体/水分配系数的影响第71-73页
    6.3 通过热分析(DSC)研究羟基积雪草苷与磷脂的相互作用第73-74页
    6.4 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与磷脂的相互作用第74-78页
        6.4.1 自选标记脂质体的制备第75页
        6.4.2 EPR实验条件第75页
        6.4.3 实验结果第75-78页
    6.5 通过红外光谱(IR)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与磷脂的相互作用第78-80页
        6.5.1 实验方法第78页
        6.5.2 实验结果第78-80页
    6.6 综合讨论第80-82页
    6.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附件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技术在桥本甲状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Nrf2缺失加剧DOX引起的心脏毒性和心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