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光纤通信的概述及发展 | 第10-11页 |
1.1.1 光纤通信的概述 | 第10页 |
1.1.2 光纤通信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光纤光栅简介 | 第11-12页 |
1.2.1 光纤光栅的发展 | 第11页 |
1.2.2 光纤光栅的特性 | 第11-12页 |
1.2.3 光纤光栅的分类 | 第12页 |
1.3 光纤光栅在光通信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1 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平坦化器件 | 第12-13页 |
1.3.2 色散补偿与脉冲压缩 | 第13页 |
1.3.3 光纤激光器 | 第13-14页 |
1.4 光纤色散和光纤光栅的色散补偿 | 第14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光纤光栅的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2.1 规则光波导的本征模以及模的正交性 | 第16-18页 |
2.2 光纤Bragg光栅FBG传输特性分析 | 第18-22页 |
2.2.1 耦合模理论 | 第18-21页 |
2.2.2 带宽 | 第21页 |
2.2.3 传输矩阵 | 第21-22页 |
2.3 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传输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2.3.1 耦合模理论 | 第22-24页 |
2.3.2 带宽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薄包层布拉格光纤光栅与长周期光纤光栅传输与色散的特性分析 | 第26-38页 |
3.1 两种介质模型光纤的模式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3.1.1 两层介质模型光纤模式 | 第26-27页 |
3.1.2 三层介质模型光纤模式 | 第27-28页 |
3.1.3 两种介质模型纤芯模有效折射率差别 | 第28-29页 |
3.2 啁啾Bragg光纤光栅色散理论 | 第29-31页 |
3.2.1 啁啾Bragg的色散补偿原理 | 第30-31页 |
3.2.2 传输矩阵法分析CFBG的色散 | 第31页 |
3.3 薄包层Bragg光纤光栅FBG的传输与色散特性 | 第31-35页 |
3.3.1 基于两种光纤介质模型的传输与色散特性仿真 | 第31-33页 |
3.3.2 参数对薄包层FBG传输与色散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薄包层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的传输与色散特性 | 第35-37页 |
3.4.1 基于两种光纤介质模型的传输与色散特性仿真 | 第35-36页 |
3.4.2 参数对薄包层LPFG传输与色散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两种光纤介质模型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色散特性的数值分析 | 第38-49页 |
4.1 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CLPFG的色散理论 | 第38-41页 |
4.1.1 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CLPFG色散补偿原理 | 第38-39页 |
4.1.2 传输矩阵法分析CLPFG的色散 | 第39-41页 |
4.2 基于两种光纤介质模型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CLPFG色散特性的比较 | 第41-47页 |
4.2.1 包层半径r_2=10um,包层模序数m=3 阶 | 第42-43页 |
4.2.2 包层半径r_2=12.45um,包层模序数m=3 阶 | 第43-45页 |
4.2.3 包层半径r_2=12.45um,包层模序数m=6 阶 | 第45-46页 |
4.2.4 综合数值分析 | 第46-47页 |
4.3 数值分析参数对薄包层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色散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1 啁啾系数对薄包层CLPFG色散的影响 | 第47页 |
4.3.2 折射率调制深度kL对薄包层CLPFG色散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