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前言 | 第13-22页 |
1.1 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植物抗旱机理 | 第14-18页 |
1.2.1 生物膜与植株抗旱性 | 第14页 |
1.2.2 渗透调节与植株抗旱性 | 第14-15页 |
1.2.3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干旱胁迫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6页 |
1.2.5 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16-17页 |
1.2.6 抗旱基因与植物抗旱性 | 第17页 |
1.2.7 干旱胁迫下的信号传导 | 第17-18页 |
1.3 提高玉米抗旱性的途径 | 第18页 |
1.4 植物体内ABA的作用 | 第18-19页 |
1.5 外源ABA对植株抗旱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1.6 S-诱抗素的应用现状研究 | 第20-21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22-25页 |
2.1.1 供试药剂、试剂 | 第22-24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1.3 供试玉米品种 | 第24页 |
2.1.4 供试药剂 | 第24页 |
2.1.5 供试土壤 | 第24-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27页 |
2.2.1 沙培试验研究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指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2.2.2 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6页 |
2.2.4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7-32页 |
2.3.1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2.3.3 根系活力测定 | 第28页 |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2.3.5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2.3.6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30页 |
2.3.7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3.8 PEP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2.3.9 RuBP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7页 |
3.1 沙培条件下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39页 |
3.1.1 对发芽势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2 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33页 |
3.1.3 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5 对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1.6 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7 对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8 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 盆栽条件下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9-47页 |
3.2.1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2.1 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2.2.2 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3 对SOD活性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3.2.4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S-诱抗素拌种处理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相关物质的影响 | 第44-47页 |
3.2.5.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5.2 对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5.3 对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52页 |
3.3.1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8-52页 |
3.3.2.1 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2 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3.3.2.3 对SOD活性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4 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5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3.2.6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2-57页 |
3.4.1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果穗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2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果穗周长的影响 | 第53页 |
3.4.3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果穗秃尖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4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果穗穗行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果穗行粒数的影响 | 第55页 |
3.4.6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千粒重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7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4.1 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 S-诱抗素拌种及喷雾处理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 第58页 |
4.3 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幼苗光合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5.1 S-诱抗素对玉米拌种的最佳剂量以及拌种应用的可行性 | 第59-60页 |
5.2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保护酶活性及抗性物质的影响 | 第60页 |
5.3 S-诱抗素喷雾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2页 |